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大学生结婚:是权利,更是责任
发布时间:2005-04-08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这个争执许久的问题,近日终于尘埃落定。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不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并称从今年九月开始,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只要达到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结婚。城市学院师生对此怎么看?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老师和同学。

结婚,是公民的权利

很多同学一听记者的问题,都笑着说,在校大学生可不可以结婚是权利问题,结不结婚是意愿问题。他们对这个规定表示欢迎,并不是说大伙都盼着想着结婚,而是为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肯定而感到欣慰。

法学系同学结合专业知识谈到,学校对大学生结婚不再干涉是一个好现象。毕竟大学生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根据《婚姻法》规定:男性、女性的最低婚龄分别是年满22周岁和年满20周岁。估算一下,到达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在读大学三、四年级了,他们思考问题相对比较成熟,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也理应享受到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婚姻法》既然做出规定,就是认为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都有承担婚姻责任的能力。同时,“结婚”这种行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责任意识,为配偶、为家庭,也为社会。

有条件的可以结婚

结婚毕竟是件严肃而神圣的事,同学们对此普遍反映比较理性:主观上双方情投意合,客观上有能力、有经济基础,可以结婚,也无可厚非;反之如果不具备条件,双方应当认真对待,慎重考虑,因为这是关系到两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有位商学院的大四同学说,他的女朋友现在读大三,双方年龄是到了,但并没有结婚的念头。因为双方都要为未来规划和打拼,就业形势年年在变,很多答案都是未知数,可能暂时也没有谈婚论嫁的心情和能力。况且照顾对方,不仅仅是一句誓言,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某学生辅导员指出,结婚就意味着责任,这种责任不可避免地要牵扯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婚姻并不只是一张结婚证,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国家颁布这个条例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但人生大事应当分阶段完成,大学里积累知识和谋生能力是当务之急,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在校期间抓紧学习应该比谈恋爱结婚更“划算”。

新政策挑战老规矩

“大学生结了婚那还怎么读书?”很多学生家长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就结婚,“学生就应该以学业为重,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大好机会,专心致志学好本领,以后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

许多老师对此的反映倒是比较乐观,“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不愿意早婚,作为成年人,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因此,政策出台并不会在大学生中引发‘结婚潮’,家长不必过于担心。”然而,他们也不得不表示,新政策确实对学校的老规矩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休婚假、夫妻同房、孩子户口等等。

新规定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和人性化;但大学生们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应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婚姻生活和未来发展。采访中,有位王同学的话说得很好,就将其作为此文的结尾:此刻,我只是为我拥有结婚的权利而欢呼,不过我的理智告诉我,我会暂时保留使用这个权利。无须追赶时髦。也无须压抑自我。只要我们能够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请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

(学生记者 孙佳慧)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