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求是》:二级学院开掘高教新资源
发布时间:2004-02-16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2004年第2期的《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活力源自创新――浙江高等教育快速实现大众化纪实”的长篇通讯。文章介绍了高等学校数量少、规模小的浙江省,仅仅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就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近两番,一举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新阶段的情况。文中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规范教学,建立基于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招生、培养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辅助过程等四个层次,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的做法作了报道。

文章说,高等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资源的短缺,是浙江省高教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瓶颈。教学、管理资源需要长期培育,不如批土地、建校舍那样来得快捷。怎么办?浙江省领导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开办“二级学院”的新思路。

所谓“二级学院”,就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新学校。这些学校具有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教学和管理系统,独立进行招生,独立进行财务核算,按教育培养成本收费。“二级学院”的开办既使公办高校优质教学、管理资源得到了深度开发,又为社会力量的介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章认为,与普通的民办高校相比,“二级学院”具有四大优势:1.品牌优势、师资优势。母体学校良好的公众信誉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使“二级学院”办起学来如“背靠大树”,如“顺水行舟”,起点高,上路快,办学规范,比普通民办高校更能赢得人们的信赖。2.桥梁优势。“二级学院”能为学生架起通往母体的桥梁。如不少“二级学院”每年都可选送部分优秀学生转入本校就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3.机制优势。“二级学院”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办学,按民办机制来运作,建立了一整套吸纳社会资源的机制。4.专业优势。“二级学院”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较普通高校更为自由。

“二级学院”举办以来,广大青年学子竞相报考,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推动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目前浙江省“二级学院”共有22所,年招生达3万人,在校生8.64万人,分别占全省本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36.7%、34.3%。

文章指出,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二级学院”在前进道路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争议。导致争议的主要是,确有一些“二级学院”既不独,也不立,成了母校的“校中校”,与母校在产权上、颁发学历证书上划不清关系。浙江省委、省政府认为,在教育上同样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对于“二级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规范,而不是简单封杀。目前,浙江省正按教育部的要求,引导“二级学院”成为规范的独立学院。

文章介绍说,为了保证“二级学院”的健康发展,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研讨会,按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专业设置、招生、收费等的管理。各高校也都规范了“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基于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招生、培养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辅助过程等四个层次,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二级学院”还按学生缴纳学费的20%提取资金建立奖学金、助学金,与普通高校一样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允许先上学后交费,并开展各种勤工助学活动,保证经济困难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以维护教育公平。

文章认为,创办“二级学院”,走的是一条符合浙江实际、优质高效发展本科教育的好路径。没有“二级学院”对国有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开发,没有“二级学院”对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浙江就不可能为数万学子圆大学梦!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浙江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创新精神。

(据《求是》杂志2004年第二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