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学院成立后的首次论文报告会。院长沈爱国出席并为开幕式致辞,他表示,此次对院内优秀研究成果的展示及分享,将进一步推动学院的学术文化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在阐明会议意义与影响后,沈院长向与会的老师致谢并表达期待。

报告会由张佳佳主持,分为四场进行,均包括汇报、评议和自由研讨三个环节。现场共报告了16篇论文,老师们互相启迪、学习、借鉴,会场洋溢着亲切、自由的学术氛围。

第一专场“新闻报道与传统媒介”里,范静涵从当前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大背景出发,论述了新闻传播从理性到情感的范式转换,指出“情感转向”研究在后真相时代的作用与意义;赵金红介绍了浙江省2022年新闻发布会重大主题的调查报告,着重对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经济重大议题”三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内容高度凝练,逻辑结构明晰;汪曼创新性地将语用论辩学理论应用于新闻评论,从论辩重构、策略操控和合理性评价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新冠疫情社论进行论辩合理性与修辞有效性的分析与评价,最后给出了结论和研究展望。
在第二专场“信息数据与舆情分析”中,郭晴指出了心理距离对公众体育赛事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信息信任度和信息涉入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认为在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与应对中需要重视体育迷群的价值并重点关注信息涉入度这一关键变量;王佳以心理抗拒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为依据,通过实验得出非品牌信息微博能缓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并最终提升品牌态度的结论;范红霞从“奇点”切入,谈及ChatGPT和AIGC潮流,指出图灵革命下认知重塑(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在“人机共生”的未来改变文化滞后现象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与实践执行;李典则是对WOS虚拟仿真教学文献进行了计量可视化分析研究,指出虚拟仿真教学研究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演进密切相关,呈现出一定的范式演变,并形成了以医学教育为主体、逐渐向其他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钟悠天构建了Multi-Agent网络舆情逆向选择模型与仿真模型,通过其提出了解决网络舆情信息逆向选择的有效措施。
第三专场“媒介融合与实证研究”,顾杨丽基于其教学成果奖,立足于“新文科”与“产教融合”,针对广告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中心、两大战略、三种能力”的发展理念设计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多方联动”的机制设计;周佳从城市利便与城市营销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基于城市利便性视角的四条营销对策;阮可分享了其“富春山居·中华画府”发展路径的研究报告,认为富阳应按照“一地一廊”的发展定位,突出五个产业功能,并通过一个总体布局谋划“五区协同”。
最后是“文化圈层与多模态传播”主题专场,王艳通过梳理影视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现状,就影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提出了三条策略;张雅楠探讨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电影的镜像性别心理,指出在当时银幕外女明星的遭遇与生命抉择和银幕内的“摩登女郎”们既有着同构性又有着极大的撕裂;陈荣辉从视觉文化角度探讨鲁迅形象,通过分析鲁迅的摄影文章和照片,探究了“鲁迅形象”自我建构与他者建构的表征实践;丁旭介绍了三种主导性的“二战”叙事和相应的战争观,分析了其历时性的变化并对它们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叙事作为包含着具体内容的形式可以被我们建构相应的意义;霍文博对DAO(岛)和粉圈语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了DAO(岛)社会视域下粉圈语的四个身份建构功能并对其展开了相关反思,提出只有文化认同与语言表达相向而行才能创设出为社会成员所接纳的语用形式。
论文报告会持续4个小时并圆满结束。未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传承学术交流传统,共建合作互助的学术共同体。
转自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