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家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护理系的任何一名学生都不会陌生,甚至可以这样说,城市学院的小护士们都是包家明一手培养出来的。护理学本科教育在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包家明认为城院护理专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学生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高的定位。自2005年进入学院护理系工作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她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为此她身体力行,课程设计亲自临床调研,教材跟不上临床的发展就自行编写讲义,倾注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
高培养定位 实现高层次就业
“希望护理系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培养,能够进入省级大医院工作。”这是包家明对护理系人才培养第一阶段的定位。她说:“相对于生源而言,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培养定位,要实现这个目标是颇为艰巨的系统工程。”2005年她初到护理系时,护理系只有50%的学生是志愿所选,当时的转系率也很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包家明在新生入学之初就通过《护理学导论》等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内涵,建立专业思想,从而大幅度降低转系率。在毕业前夕,包家明要求学生都能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此,还进行了专门的考试复习指导。她说:“把好首尾2个关口,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从而提高入学志愿率。”
让包家明欣喜的是,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系学生自律性加强,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成绩均名列学院前茅。此外,近两年,99%学生参加毕业前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100%。护理系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5届毕业生有61%的学生都被杭州的省级大医院录用,去年有82.6%的学生被三甲医院(最高水平的等级医院)录用。
包家明还特别提到了在今年就业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由于前几届护理系的学生基本都在杭州就业,其他地市级医院对城市学院护理系学生了解较少。今年护理系有毕业生进入了温州一家市级医院,虽然刚工作不久,这位学生在该医院已经有了良好的口碑。学生成长成才,并得到充分肯定,包家明觉得非常欣慰。
三“管”齐下 培养全面人才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人文关怀、责任意识。”包家明强调。护理系的老师曾尝试过开设《护士礼仪》课程,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于是,包家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穿插培养学生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强调微笑服务,“人文关怀的知识穿插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在到护理系之前,包家明做了很多与护理相关的科研,但到了护理系之后,她一心只想着把学生培养好,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自己做科研取得的成果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带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并通过今后的临床进行深化,从而逐渐改变目前国内护理的现状,这样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今年,护理系师生合作完成的《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康复》于日前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白天事务繁忙,包家明往往在晚上或者周末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如何问卷设计、怎样进入临床搜集资料、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她言传身教,不知疲倦。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她会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学生实在不能解决时她才出手相助。“不能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要让他们自己试着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全面锻炼他们的能力。”
紧跟临床趋势 培养“最新”人才
拥有近2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包家明对临床熟捻于心,对临床的趋势也多了一份敏感。她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通过临床进行调研,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引入美国、香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取专业知识。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和临床接轨,使学生掌握符合临床需要的知识。对于新改革的课程,包家明总是先自己上一遍,然后再将经验与其他老师一起分享。
护理系的学生在校内上三年的课程,第四年进入临床实习。在三年的课程中,包家明只有一个学期没有课,她边上课边研发,如《护理导论》、《护理领导与管理》、《临床综合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都是包家明新开发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临床实用性。她还不断根据最新的临床动态,自编讲义和教材,“之所以使用讲义,因为讲义可以把最新动态设计到课程里,可随时更新,紧跟临床形势。”包家明说,“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发现很多临床最新的研究在学校都已经学到过。”护理系2008级学生张园园表示,包老师上课节奏把握得很好,在她的课上还能了解到国外护理学的一些最新发展趋势,这些都是一般的教材中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