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鲍福良:指导学生在调试Bug中“野蛮”生长
发布时间:2017-11-01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鲍福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教师,主要教授软件基础、电路原理、java相关课程。他创建了Debug学生团队,以软硬件技术为支撑,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从Debug团队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已有50多名,他们大多就职于中科院、百度、网易、阿里和华为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或IT企业。在教学工作上,他基于实际科研项目,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学水平,先后已获得过十一次课堂教学质量奖,三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和三次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等多种荣誉。

Bug”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而鲜少有人会去探究它的来由。据说,数学家雷斯霍波调试程序出现故障,拆开继电器后,发现有只飞蛾被夹扁在触点中间,从而“卡”住了机器的运行于是霍波诙谐把程序故障统称为臭虫Bug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而排除程序故障也有个奇怪的称呼“Debug”意即“捉虫子”或“杀虫子”,后来竟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行话,也成了鲍福良老师团队的名字。

自由与兴趣是最好的土壤

初入鲍福良的实验室,印象最深的是布置在角角落落的各台电脑,这也是软件人的生命所在。信电分院的实验室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现代版杏坛,学生们和老师在课外能够及时交流,碰撞出各色各样的思维火花。

鲍福良开玩笑地说,他对自己的学生就是“放养”的态度,想学的就多学,不想学的也不强迫他们。他强调在他的实验室,并不会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生科研软件开发等,这些都是顺其自然的东西,可以说算是兴趣带来的附加产品“我只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对于所教的电路原理、JAVA系列课程,鲍福良再次强调自觉“学生要是不想学,老师逼再紧也没有用,只要自觉就一定能学到很多。”提到学生考研,鲍福良自豪地说,今年实验室就有六人考研成功,分别考上了浙大、杭电、杭师大等学校。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与既定目标,在面临考研或就业的关头,他不会盲目地鼓励大家,而是希望同学们都能高度自觉,且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正确的抉择。

  实验室就这样成了一片“自由”的土壤,学生像种子一样落入这里,追寻自己的兴趣,顺其自然、日积月累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电信1001的蒋佳立,大二时加入debug团队,大四那年,他跟着鲍福良做一个商业项目,参与设计项目的嵌入式部分,不是简单的维护和测试。蒋佳立很佩服也很感激鲍老师对他的信任将那么大的一块项目内容交给他负责。经由大学时代打下的基础,毕业后蒋佳立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实习,开启新的征程。

而不少从实验室走出去的优秀学生也会受鲍福良邀请回校为学弟学妹们开设专门的讲座。地点就在熟悉的实验室,同学们搬把椅子围坐在一起,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拘束,却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今年6月,黄博文校友返校作了一次关于他在中科院工作内容的讲座,让学弟学妹受益良多。黄博文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他2013年大三暑假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先进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期间参与发表中国大陆第四篇ASPLOSASPLOS是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论文,大四期间获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2015年,黄博文被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博士全额奖学金录取目前留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负责多核心CPU的共享式高速缓存子系统开发,同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第一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助教。

去年9月,从电信专业2016届毕业生黎芳琪也回校做了一次关于前端设计的讲座“前端入门容易,可是容易遇到瓶颈,越往后越需要扎实的编程基础来支撑。前端技术日新月异,前端框架也层出不穷,所以不要人云亦云,想清楚为什么要当前端是否适合是否喜欢才能在前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浙大网新集团海康威视担任前端开发工程师的黎芳琪对学弟学妹们这样说

ZUCC“芯”,扎根于物联网的智能成果


Debug实验室在鲍福良的指导下,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在几任队员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二次供水系统”的研发工作。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二次供水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统一远程管理某一区域或城市的小区和大楼二次供水,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智慧安全供水物联网,实现泵站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和泵站无人值守,从而提高对城市供水的管理和保障用水安全能力,大量节省人力和时间,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

“最值得骄傲的是,这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由我们Debug工作室的学生合作开发完成的,现在系统已经在北京、杭州、湖北、石家庄等多个物业正式上线使用。工作室成员们通过参与该项目,研发技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再有就是一个项目做出成果后,就能够给予工科生真正的快乐――成就感。”鲍福良说。

除此之外,Debug实验室所参与的项目还有许多,比如iHome智能管家、APP、web互联网终端开发等。实验室中也分成好多个项目小组,每组每周会组织小组会议,做出学习总结和下周计划,鲍福良经常旁听会议,并给出建议。比如他针对某次前端小组总结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建议大家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就提笔手写程序代码,而后遇到不会的卡壳的地方再查询资料,这样不光提高效率,更是锻炼写代码的逻辑思路。

鲍福良也提出,对于程序开发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语法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对语法已经有所涉猎之后,更应该去关注JS,前端的设计理念,他们缺少的是一种编程的思想。他推荐多多关注jquery和div相结合的开发案例,从案例中去学习实践。

  亦师亦友,理工男的人文浪漫


优秀人才从Debug实验室源源不断地输出,鲍福良的付出功不可没。但他谈到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总是笑称“三不管”,“从前还能和他们喝酒吃饭,现在年龄大了有代沟啦,哈哈哈。”

虽然标榜“三不管”,但是鲍福良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关心着同学们。他说,当他在实验室的时候,“经常会逮住一个同学,问问他最近的学习内容,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之类的。”鲍福良会给学生写亲笔信,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成长方案的带领下,实验室的氛围十分融洽,就像一个各司其职温暖共处的小家。

电信1503的程伟佳大一上学期加入Debug团队,现学习方向为前端设计。她是本学期第一个来找鲍福良谈未来学习内容的同学,所以鲍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份学习建议。在这份建议中,鲍福良认真解读对前端设计的理解,重点提了前端设计的技术,“难点自然是以JavaScript为核心的相关技术。一般认为女生在coding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加上JavaScript的很多代码又不是非常的友善, 特别是在调试技巧上一般都会遇到较大的障碍, 因此能坚持学好前端的女生应该并不多。”为此,精心给程伟佳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比如学习最基本的JavaScript框架JQuery深入理解JavaScript难点问题,每个学期自定义一个项目等。除了满满的干货,鲍福良也说,希望程伟佳能成为对生活充满乐观,对技术充满追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

去年,鲍福良还带领着Debug实验室的学生举行了17公里的毅行活动,为祖国庆生。他们分成两组,比赛谁先到达目的地。在雨后清晨的湿润空气中,实验室的同学们欣赏着西湖的花圃清流,梅林北路的雾中茶园,杭城深厚的底蕴有如一本画卷缓缓展现在眼前。而在实验室,鲍福良的办公桌上放着三口之家的合影,窗台边的花架上亦有几盆绿色的水培吊兰。环顾四周,墙上贴着的不止有各式讲座的手绘海报,还有几幅古典端正的篆体书法。鲍福良自豪地说,这些都是之前的学生写的,谁说理工科的学生就不懂人文浪漫?未必。

“软件是思想的表达,也是探索知识的工具。”这是创立了Python语言的Guido在他那篇Computer Programming for Everybody里面提到的。这一批批在鲍福良带领下走出Debug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同学们,在成为UI设计师或是软件开发工程师的道路上,会记起那些在理5A�619实验室的日子,不必惦念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而仅以兴趣与热爱为驱动力,在承受着巨大的知识能力挑战的同时,也享受获得成果的福利和快乐,梦想成为拥有力量用软件改变世界的人。而这一切,现在只是开始。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