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物故事 - 引路人 - 正文

引路人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喜口出惊人之语,更注重教学扎硬寨、打死仗
发布时间:2019-09-23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蔡渊迪,男,浙江海宁人,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著有《〈流沙坠简〉考论》专著一部,现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教师。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我虽黾勉以赴,仍觉汲深绠短,所得不过皮毛。也唯其如此,同样的古代文学课,我每年讲的都不一样,我也得学习,也得进步嘛!”

“我上课尽量不用PPT,除非为了节省时间,免抄写之劳,才将材料放到PPT上。对着PPT讲谁不会?要讲的东西老师自己都记不住,又如何能让学生记住?

“现在都说要翻转课堂,都说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我看也要因课而异。传统文史之学,积累了两千余年,若不苦读十数年,下一翻沉潜的功夫,焉有心得可言?缺乏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嘛,所以,还是我讲,你们听。传统的科目,还是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一般都挺好说话,唯有到了论文这件事情上,我却变得极难说话。没必要瞎说什么为了你们好,我这完全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守护知识的尊严。我也知道,一个本科生写论文写不出多大名堂,但经过一段时间闷头闷脑的上下求索,你们便能切身体会到知识创造之不易。因此,对于知识创造这件事也就多了一分敬畏之心,对于从事知识创造的人——比如我——也就能多一点尊重。”

上面这些“豪言壮语”都出自中文系蔡渊迪老师之口,并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

发表这些“豪言”,蔡渊迪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他确确实实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都说课堂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蔡老师的课堂上,却总有几个老面孔。原来这些学生已经是第二轮、甚至是第三轮来听同样的课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这些课确实有难度,学生往往需要多听几遍,理解才能逐渐深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蔡渊迪讲同样的一门课,其内容每年都有变化。这些变化还往往都是更改了整体叙述框架的“剧变”,而非仅就某一方面的小修小补。所以,学生每听一轮都有新鲜之感。

蔡渊迪常常引用近代学者黄侃的话:“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而他自己上课,更是身体力行,采用“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扎扎实实备课,扎扎实实研究学问,出新知,有新见,然后以这些新知新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

蔡渊迪曾在其专著的后记中写道:“我拼命备课,其实从来没想过要把课上得多好……仅仅是努力把课上得不是很糟。谁叫我教的是中国传统文史之学,太博大精深了,而自家学问基础又是那么薄弱,若非‘狮子搏象’,竭尽全力去准备,上课只能傻傻地杵在讲台上面,那多尴尬!”

何为“拼命备课”?据了解,对蔡渊迪而言,节假日在学校备课或是备课至深更半夜,那都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讲两汉辞赋时,蔡渊迪对同学们讲:“昨天我一夜未睡。原因是我一开始备课的方向错了,等发觉时已过了午夜,但也只好推倒重来。”其实,上升到那个学术层面的对错,学生已经无法分辨了,但他就是如此较真。对于备课这事儿,蔡老师自有一番见解,他说:“备课备得充分,其效果远远不止于你的课堂可以内容充实。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充分的准备,你自己就会有底气,就不会慌,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更容易发挥,更容易语妙连珠。”

至于专著后记里所说的“仅仅是努力把课上得不是很糟”,于他自己也许确实是真实的想法,但学生对于蔡渊迪的课却极为认可。每学期末学生对于老师评分,蔡老师的分数在中文系总是数一数二的。自2015年9月进入城市学院工作以来,蔡渊迪包揽了传媒分院所有的教学质量奖,其中四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2018年1月,他参加了学院第十一届青年老师教学竞赛,一举夺得文科组一等奖(仅一名)的骄人成绩。可见,蔡渊迪的讲课,不仅深受学生之欢迎,同时也为专家所认可。

据悉,教学竞赛当天,中文系正举行毕业生开题报告的答辩,从上午8点开始到下午3点,已连续“作战”七个小时(午间不休)的蔡渊迪,马不停蹄地赶向赛场,顾不得喘息未定、头晕眼花,就开始了他的讲课,结果依然博得了满堂彩。当他走下台时,不仅评委老师致以热烈的掌声,即是一起参加比赛的青年老师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一般印象中,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于学生的成绩也给得很宽松。然而,蔡渊迪却从不讨好学生。相反,他对学生的严格却是出了名的。他主讲的两门课《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是学生“挂科”的重灾区。当有人劝他将试卷的难度降低点时,他说:“古代文学也好,古代汉语也好,这些课都是有门坎的。说真的,我认为我所出试卷的难度已经不高了,再低,难道我考学生‘床前明月光’吗?”

除了课程考试之外,蔡渊迪在论文方面对学生的严格更是几乎到了让学生“闻风丧胆”的地步。2018年1月中文系毕业生第二次开题报告时,中文系的老师轮番上阵,等蔡渊迪走进答辩教室时,不少学生竟以各种理由纷纷告假。

蔡渊迪严格却不死板。《论语》所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评价对于他再适用不过了。他给学生的初次印象常常是壁立千仞,叫人不敢亲近的,他不随便加学生微信,甚至不随便留电话号码。可一旦他与学生相熟以后,又以友道处之,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他常对学生说:“今天你我是师生,明天,等你们毕业了,我们就是同行,甚至是‘战友’。张舜徽老先生老早就论证过了,说五伦里头没有师生一伦,这一伦要放就得放在友朋那伦中。”

在校园里,时常可以看到蔡渊迪跟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在图书馆前聊学问,一起在咖啡吧里读帖赏画。他还联合了传媒分院另外两位极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组织了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唧唧三人行”。他认为,大学里需要这样一个可以让各种思想得以摩擦的平台,而思想在摩擦中最易产生火花。从2016年6月起,他们已成功举行了十余次校园的清淡活动。这些活动没有任何报酬,却给学生送去知识,送去欢声笑语,给学生一个个难忘的、美好的夜晚。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