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七月,校园收获的季节
发布时间:2007-06-29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离别时,道一声珍重

    七月,收获的季节。一批批毕业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一拨拨告别高中时代的学生又纷至踏来;这些正徜徉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们呢?

           “大一,真好。”  

    初夏,走在校园里,闻到一阵阵幽幽花香。寻去,发现是乳白色的栀子花所散发的。绿叶白花,静静地躺在那里,点缀着美丽和谐的校园。  

    忽然,传来阵阵欢笑声,望去,是一群身穿黑色学士服,头戴平底方形帽的毕业生们在图书馆前嬉笑,合影留念。  

    耳畔又响起了何炅的那首歌: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这是个季节/我们将离开/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就像一阵清风/萦绕在我的心怀……  

    是的,这的确是个离别,略带伤感的时节。  
    周五乘着没课去观礼大四学姐学长们的毕业典礼。作为一名大一学生,第一次亲眼目睹这隆重而夹杂着些忧伤的场面,心里的感觉很特别。  

    舞台的巨型展板上写着:“四年的大学生活,褪去我们的浮华,启迪我们的思索;四年的同窗友情,带走曾经的陌生,留下永恒的记忆。”四年,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在此刻,画上句点。  

    旁边一位毕业生问我:“同学,你不像大四的学生啊,是大几的啊。”  

    “大一。”我回答。“哎,大一真好。”他说。  

    典礼上,领导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美好祝福,老师们也献唱一曲《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了对毕业生们无限的祝福和希冀。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王晋同学深情款款地演唱《绿叶对根的情意》,所有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都融汇在这歌声之中。我忧喜参半,为他们的分别而不舍,也为他们顺利毕业,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而高兴。  

    而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活也悄然流逝,收获了什么,只有自己心里知道。此刻,更精彩的大学生活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把握。  

    还记得入学时的意气风发,无限的希冀记载于金秋的醉月,而今天,美好的梦想在此放飞。(马文琴)  

  

    “既然知道,当然要补足喽!”  

    四年的一半,我已经经历。  

    大学生活虽然与自己当初的想像差距很大,可是,看着身边的学弟学妹们一个个进来,学长学姐们一个个离开之后,我发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失去了很多,需要的也很多。  

    刚进来时的傻丫头,是风风火火的。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暗自羡慕那些颇有成就的学长学姐们,在心里告诉自己,要是以后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于是,继续埋头苦干,因为自己有了目标。  

    大一的日子转瞬即逝,跟着学姐们学着写稿,虽然不是很好,却让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一直想做志愿者,大一时也尝试了,看着学姐们在现场的表现,我告诉自己还要加油。  

    这样的学习,是很多人无法了解的。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是打杂,可是谁说打杂就没有学问呢?看得多的人,才能想的多,更能做得好。  

    到了今天,少了一股蛮劲,多了一份冷静。尤其是在大二这个中转站点上,面临着许多选择;迈向大三,我对未来便该有了自己的方向。  

    问过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很迷茫,但是他们唯一确定的就是,大三该是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了。 
  
    而我,面对即将开始的期末考,我知道,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在这里,我能学到的也太多。  

    是谁说的――“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既然知道,当然要补足喽!”一位学姐这样告诉我。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很想做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仿佛这样才是象牙塔里的生活。 
  
    可是,我又不甘心,因为我们不该是井底之蛙,只守着眼前的一方天空。何况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重心。  

    许多时候,学生才是“风云人物”,而我们,也需要这样多姿多彩的激扬青春。  

    今朝,且看谁主浮沉!(张璐)  



    “城市学院,欢迎你!”  

    一年前,我憧憬的大学是青春的,有内涵的,充满活力的。  

    一年前,我理想的大学生活是丰富的,有意义的,充满阳光的。  

    一年后,我或是静坐在图信大楼里情调十足的阅览室看书读报;或是穿梭于设施齐备,教室宽敞舒适的教学楼间感受学习氛围的浓厚;或是在刷着粉红色涂料的女生公寓楼里安静的休息,享受着生活……  

    一年后,我在大学参加了各种的社团活动,参与了文艺演出,担任了学生干部,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我还成了新闻中心的记者,由于工作需要,我比较多的了解到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各项政策措施,我越来越庆幸自己一年前的选择。 
  
    偶尔回家,总喜欢下厨房帮妈妈做一顿饭,每每我把菜和饭端上桌子时,妈妈总爱叨叨一句话“当初叶老师说,你们把孩子交给我们,四年后,你们的孩子肯定会完全不一样的。果然,现在慢慢开始不一样了”。叶老师是去年城市学院负责招生宣传的老师,我们在向他咨询时,他认真的这样保证。  

    上周末回家,家里来了几个“登门造访”我的客人。说是听说我在城市学院念书,专程带了一心想考城市学院的女儿来咨询咨询我的意见。  

    姑娘考了537分,比文科二本高出14分。但他们一家决定“不读二本,直落三本”,用姑娘他爸的话说是“铁了心要读城市学院”。我像个咨询师一样,向他们介绍了学院概况,办学理念,政策措施。我骄傲的说:“城市学院是全国首家按新型模式办学的独立学院,被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办学典范。”好在平时参加的会议多,掌握的资料也多。我还和他们说了自己一年来对城市学院的感觉,从专业设置到师资情况,从寝室到食堂,甚至从校园布局到乘车路线我都说了个遍。  

    一直谈到晚上10点,这一家人才告辞。临走时,姑娘他爸对我爸说:“你女儿真不错,讲的头头是道。” “不是的,叔叔,我在我们学校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工作,会参加一些会议,所以比较了解情况。”我还不忘加上一句:“新闻中心是我们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今天早上我接到了这个姑娘的电话,她说已经交了志愿表了,第一志愿就是“浙大城市学院”。 
  
    我由衷的对她说:“欢迎你来城市学院!”  

    因为城市学院没有让我的憧憬破灭,没有让妈妈的期望落空,所以我相信她更不会让有希望的人失望!    ( 姚群玲 )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