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感恩母校 畅想未来
发布时间:2007-05-29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编者按 《旧约•传道书》说:“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的旋落,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转,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原处。”这是毕业生们的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是一年芳草绿,当分散在五湖四海的我们正为各自的学习与工作奔忙之时,那个我们曾经快乐生活并深深眷恋的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迎来了她的一周岁生日!离开校园近一年了,我们这些法学院06届的毕业生们依然积极关注着她的每一次成长,默默地为之祝福着!   

    曾经的校园生活依旧历历在目,当青春划过记忆的脸庞,我们开始怀念这难忘的过往岁月。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情谊融融的寝室楼,人头攒动的食堂,还有风云叱咤的绿茵场,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身影,这一切就像漏斗中的沙石静静流入了昨日。而岁月难以抹去的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同学间的互助友爱、浓厚的学习氛围、体验生活的社会实践……所有的这些,不仅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宝贵财富,也让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迈入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抑或兢兢业业地工作于我们所热爱的岗位。   

    师训如酒,久酿沉香。最难忘怀的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城市学院法学院的老师们,是你们母亲般的关爱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是你们循循善诱的教诲给了我们尝试的勇气;是你们郑重的嘱托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你们坚实的双手托起了我们灿烂的明天……华丽的词藻无法表达我们的深深谢意,在分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轻轻地道一句:谢谢你,敬爱的老师!   

    我们知道,法学院继续探索着适合“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法学院法律职业训练委员会的成立、专业特色方向的调整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法律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教育实践团队项目化运作的积极探索、学生学术科研活动的不断加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再到诸如公务员考试等集体重大活动派车接送等温情关怀,这些无不给法学院的学子们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与充分的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机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年里,法学院在各方面工作又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们为自己曾是城市学院法学院的学生而感到幸运,为拥有如此执着敬业的领导和老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走出城市学院,改变的是路边的风景,不变的是一颗诚挚的心和拼搏的热情。我们清楚地懂得,生命的历程注定校园只是一个驿站,搭载的只是大学时代的求知之路。作为法学院毕业生的一份子,我们将一如既往、信心满怀地迎接每一次机遇和挑战,以“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法学院带给我们的人生财富,不断激励自己,一丝不苟地工作,为理想拼搏,向人生的高空展翅飞翔! 
   
    衷心祝愿并深信:城市学院、城市学院法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资料:刘怡,中共党员,法学院2006届毕业生,现考入同济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曾任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团学联主席助理、分院院报《�鸣》主编等职。曾获得新生文科优秀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浙江大学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两篇专业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参加杭州市属高校创新成果评比并获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