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春节,人们总不忘在拜年或相互问候时道一声:“祝你新春快乐!”这句看似平常的祝福语不知在地球上流传了多少个年头,可我们仍然乐此不疲,何也?
“快乐”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按照词典的解释,快乐就是使人感到幸福或满意。人生于世,谁不向往生活的幸福和美满?谁不渴望心情的满意和爽快?革命先烈李大钊曾把人的快乐提升到人生观的高度,他说:“求乐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真实的人生观。”可见,“快乐”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真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然而,快乐的“出身”却并不使人快乐。“梅花香自苦寒来”,“快乐”也诞生于艰苦中,且与烦恼、艰苦、困难、挫折等“不快乐”同在。正如一本书里所言:“痛并快乐着”,“痛苦”与“快乐”并行,这是客观规律。作家冰心说得好:“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日前,几个老同学聚会,本来工资级别和家庭条件相差无几,可言谈话语中,有人对自己的处境甚为满足,甚觉快乐;而有人却一脸“旧社会”,要么牢骚满腹,要么怨天尤人。为什么在“快乐感”上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几经反思,我悟出了这样两条道理:其一,“快乐”决不是物质生活提高之后每个人都会有的必然反应,拥有较多物质财富者未必是快乐的,而物质财富匮乏者也未必是不快乐的,它只不过是人对客观境遇的一种主观感觉。其二,“快乐”是比出来的。常作“比上不足”的比较,自然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憋气;常作“比下有余”的比较,必然越比越知足,越比越快乐。一个绰号叫“乐天派”的同学告诉我,他之所以天天都感到快乐,不是他得到的比别人多,而是所要求的比别人少。我看,这才是快乐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的快乐,说到底是源于心理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拥有,除了上面所谈的会“比”之外,还要善于品味生活,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臧克家主张:“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说的是“豁达者常乐”;邹韬奋认为:“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精神向前奋斗的人,”说的是“奋斗者常乐”;张海迪说:“一个人能给别人解除痛苦,就是他自己最大的愉快”,说的是“助人者常乐”……可见,快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向心理的和谐和健康;在于你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寻求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的和谐。有了这两个和谐,快乐也就不期而至了。
个人的快乐靠每个人的心理和谐,且与全社会的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个新春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要重复一句古老的祝愿:祝你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