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学院首届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已落下帷幕,目前,学院上下正在认真讨论制定“十一五”规划。在日前召开的 “分院院长话改革”座谈会上,各分院(直属系)院长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阐述了各自的教育教学改革观点与创新理念。现将论坛要点登载如下,供师生研究参考。
信电分院院长沈继忠:保持特色,与时俱进
沈继忠说,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让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愉快地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校办学所应追求的。对于教师而言,学术水平、专业素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应该是他的为人、品德和风格。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高尚的、自信的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能够如同父母、朋友一样带领着学生学习,让他们喜欢自己的专业,并带给他们欢乐。
大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沈继忠认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种知识结构,能够对各学科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因此,学生必须培养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
沈继忠强调,城市学院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而且要与时俱进。他以信电学院为例,要求其必须保持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工业设计和智能化仪器开发方面的特色。
计算分院院长王泽兵:目标 架构 队伍 机制
王泽兵首先谈及对城市学院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办学目标的理解,他认为,这是学院的总体目标,而近期目标就是上水平,上特色。每个人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打造城院办学优势,从容面对竞争与挑战。
王泽兵肯定了计算分院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和成绩,同时强调:由于一些原因,如师资力量的短缺,科研中坚力量的缺乏,全院拥有的专业比较少,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帮助学生增强求知欲望和成才愿望;全体教职员工必须贯彻和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城市学院办学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王泽兵在发言中提出了“211”的培养模式,即花两年时间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花一年时间夯实面向市场的专业基础,再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搞好应用型实践和职业教育。他希望分院全体教职员工能将主要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分院的发展。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努力开创计算学院发展新局面。
法学系系主任孙笑侠:法学发展,首要是夯实基础
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有自己的法学院;办法学专业的办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办学成本比较低,但目前中国的法学院校数量非常之大,法学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孙笑侠说,这些对城市学院法学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城市学院有发展法学专业的优势,如学校坐落于杭州这样的现代化城市,集科技、人文和自然三大优势于一体;可以依托浙江大学的名校效应;学院的管理体制比较灵活,没有历史包袱;学院拥有高考中等生的效应,中等学生的能力比较全面,可塑性强。
但是,除了面临激烈的竞争外,学院法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该专业的发展,不利于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院。
因此,孙笑侠强调首先必须加强法学系基本条件的建设,大力发展师资力量;建设独立的法学图书馆;完善教学制度体系,能够培养出应用型的新人才。
商学院院长陈劲:加强教育创新,构建完美商院
世界著名的商学院具有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优越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卓越的师资与科研和发展的国际视野。陈劲认为, 城市学院培养的是应用性,复合性,国际化,创新性,灵活性和能够举一反三的人才,陈劲认为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十个“Q”,才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学院必须思考更新教育模式,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次要提出先进不悖的教育方案,最后还要具备完善的教育手段。由此他提出“一全三突出一特色”的教育策略��“一全”:培养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国际化; “一特色”:指创业教育。
陈劲强调,在特色办学中,教学相长是关键,应当进一步开展互动式教学,同时应加强师资引进、培训力度,加强各类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如:教师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 ,学术交流平台,产学研平台,师生家长合作平台,文化平台等。
工程学院院长柯映林:开展特色培养,为社会提供有“成熟能力”的人才
柯映林指出,培养人才应当实事求是,从现有情况出发。分院应当充分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把地方经济建设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利用土木与建筑专业的优势,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形成“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为社会提供具有“成熟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水平先进、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和工业中心都不可或缺。
城市学院目前正在筹建工业中心。柯映林表示,中心第一期预计三年内建设完成,目标是成为国家一级的工业建设基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优秀人才。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柯映林认为,培养一流人才,一定要聘请一流的教师,要树立“三抓一落实”思想,多开展科研活动力,提高教师的能力。
生科学院院长张爱珍:关注人类健康,拓宽专业建设思路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膳食营养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偏少,各种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使得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客观上使得生命科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张爱珍教授结合社会实际,对分院的办学思路、专业发展分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张爱珍着重提到了临床医学专业,认为其教学特色鲜明,可以克隆模拟病人,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学生在修必修课的同时可以选修医学营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毕业时便能拥有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她希望2006年能恢复城市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以自主办学为主,合作办学为辅,通过与浙大医学院协商合作,重新整合有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引进教学标本,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护理学专业,张爱珍认为下一步应当拓宽男性护理班的招生与教学,创办具有城院特色的男性护理班,使学院成为这一块领域的教育中心。
目前,城市学院药学专业的优势较为明显,是重点学科,有重点实验室,师资布局合理,实践基地巩固。张爱珍建议今后可以多关注社会人群健康问题,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破除看病难、看病贵做出自己的努力。另一生物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着重加强学生对食品、药品和人体标本的检验技能。
张爱珍希望分院的专业设置能更加丰富,增强规模效益,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敖操廉:立足本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目前,城市学院第一阶段“上规模”已基本结束,拥有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较高水平的硬件设备。敖操廉指出,今后应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来寻求更长远的发展。
敖操廉说,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是“杂家”,不仅外语语言基础要扎实,更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不仅仅是听、读、写能力要提高,更要在“说”上下足工夫,把握住目前市场口译人才空缺这一机遇。他指出,浙江省经济发达,外贸交易频繁,国际交流广泛,为外语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市场。城院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家庭背景,见多识广,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欲望和组织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外国语学院的一批年轻教师具有良好的口语水平,种种有利条件都适合城院开展对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并以此打造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特色。
在分析了学院的生源特点和目前的市场需求后,敖操廉介绍了分院在专业外语教学方面的改革情况:设立英语外贸方向专业,开设英语传媒方向课程,拟开法律英语方向课程。他同时宣读《城市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外语分院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评估方式和教学管理等做了规划和说明。
传媒学院院长张梦新:坚持四个“走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张梦新对传媒学院六年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说,目前中国正处于科教兴国和教育迅速发展的大好阶段,分院以浙江大学为教学依托,采用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的办学方式,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同时,还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和科研力量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传媒学院将继续坚持走向媒体,走向企业,走向政府和社区,走向高校,拓宽国际视野,以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本着与母体错位,市场需求,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国际视野的发展原则,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与新闻单位的交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完善完备实验室等工作,培育重点专业,进一步促进分院办学与发展。
张梦新最后强调,传媒业是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向导。传媒学院愿意承担起提高城市学院师生人文素质的责任,努力营造一个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高等学校。
(本报记者 陈大猷 郑晨希 孙宁亚 张扬 邓杰 汤一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