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依托网络教学手段,打造精品课程品牌
发布时间:2005-11-07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潘克宇 宋 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在过去的六年中,学院以“上规模、上水平、办出特色”为方针,紧紧围绕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求是创新、开拓进取,在办学特色、办学支撑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学院“提高办学实力,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学院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就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我院精品课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思考。

一、背景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等文件,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一举措的推出,在全国高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提高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高校教师对课程建设尤其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以此为契机,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451门课程通过了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2005 年度,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947门课程申请参加网上初评。在这样的形势下,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教学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手段先进的立体化的系列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是形成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为: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作用
精品课程需要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功能、演示功能和交互功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精品课程要求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才能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品课程是一种更加优化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对网络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精品课程鼓励教材建设和实验建设也应网络化,即:在教材建设方面,精品课程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的重要展示形式是网络电子化教材;在实验建设方面,精品课程要求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实验教学一种重要的形式是网上模拟仿真实验。

第二,精品课程教学活动应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旨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带动教学现代化,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精品课程教学管理应实现网络化。精品课程要求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管理。
第四,精品课程评审与维护应实现网络化。

四、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前几年学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上规模”的“硬”任务上,而对精品课程建设这类“软”任务所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步骤相对缓慢。

2、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广大教师需要逐步探索和适应其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要系统地制作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仍有一定的难度。

3、学院相关配套政策与相应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4、有部分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和保护,不愿意把手中的资料拿出来共享,使得教学资源分散,难以集中起来产生效益。

5、硬件建设存在“瓶颈”。精品课程具有信息化的背景,需要有信息化的硬件支撑。目前,学院尚无专门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器。

6、教与学的脱节。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往往对网络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交互性特点不够重视,较少考虑教学活动与网上教学资源的结合,这也影响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化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的作用。

7、在课程建设活动中,教师“单兵作战”情况较多,缺少统一的管理与协作,难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有利条件

1、学院明确提出了“名牌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学院创建高水平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院课程建设中将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

2、精品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因此不是一两个部门可以包揽实施的,而我院现行的院、分院二级管理体制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学院主要考虑出台相关政策,各分院负责精品课程的具体实施。

3、人才储备的保障。近年来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适应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师资队伍,这将对以“名师名教”为核心内容的精品课程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4、经过6年的办学,学院已经创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师手中也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提炼和提高,将能整合出一批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

5、校园网络建设基本完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6、《现代教育网》网络教学平台的投入使用,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的建成,使得精品课程的实际制作在人员和技术上有了基本保障。

六、学院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树立精品意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1、学院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学院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分院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实施。

2、学院制订和完善与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对教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的同时,在考评体系中也应有相应的奖励考虑(如增加精品课程的加权系数),同时要重视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

3、解决硬件“瓶颈”,投入必要的建设资金,配置相应的专用服务器和管理系统,配备相应技术人员。

4、加强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推动各分院、系的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参加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在条件成熟时,组织相关院系申报国家级的精品课程;最终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2003年初就开始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雏形)――《现代教育网》,建成了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视频直播(制作)教室,使中心拥有了多媒体视频课程实时制作能力,做到实时讲课,实时生成视频课件。中心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视频、音频、PPT课件等网络辅助教学,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对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将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2、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内部电教与计算机两个部门的技术互补会产生很强综合优势,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3、为使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长期化,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学院政策与经费的支持下,我们拟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以下工作:

(1) 建设统一管理的软硬件平台,配置精品课程专用服务器,在现有的《多媒体视频课件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专门的《精品课程制作系统》,使精品课程的制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2) 运用“工程化”思想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含难点、重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模拟实验为主要内容网络教学资源库,推动课程建设整体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面向广大教师,做好技术支持工作,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精品课程内容建设上,而无需关心具体的技术问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精品课程的网上管理与评估工作。

(4) 以带动网络辅助教学开展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为目标,对《现代教育网》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精品课程对学院的课程建设示范作用,调整后的《现代教育网》将会着重体现这方面内容。

总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为我院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建设思路。在学院配套政策扶持下,中心将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体制优势,构建有效的、适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创造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申报、评审、研究和教学一体化环境,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证。(2005-11-3)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