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王院长和胡书记的报告
王院长的报告阐述了浙大城院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个定位,二个目标,三个关键,四个关系,五个意识,六项工作”,胡书记的报告着重回答了“上水平的六个标准,抓工作的八个突破”。“报告”明确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和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方向。报告充分展示了新班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对全体员工提出了如何“创特色”的问题。
本文认为浙大城院的本科教育问题不仅是学院班子的职责,也是每个教职员工的职责。针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本文的意见和建议是:浙大城院应当有浙大城院“教育的套路”,主要矛盾在于发展和形成“学校教育管理的套路、学校员工教育的套路和学校学生教育的套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针对浙大城院办学方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套路的教育”。
什么是“套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套路”是外在客观于主观意识的内化,“套路”同时是内在主观于客观对象的外化的企图和行为的过程;套路是思维的习惯化方式(Schema),是习惯化方式下的行为(Schema governed behavior);套路是对目标化行为过程的切入点、步骤、各个步骤完成标志的内心体验;套路是职业技能、是专业素质,套路是内省的从业操作规范;套路是风格,套路是特色。
我们教育的主体要“技强”、“道高”:就是说要一能动手、二能思考,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发展潜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关键在套路。高水平学校一定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什么是高水平的管理?关键在套路。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通俗地说套路就是做事的套路,它是主体对客观规律的在一定认知程度上的内心体验。这是在说教学。正是我们的教学缺少套路教育,没教学生学习的套路、没教学生做事的套路,学生毕业了不会做事,不知道从那儿入手去做事,还得重新培养,当然社会不欢迎了,这是战术问题,但是战术问题的根本恐怕还得追究到战略问题,就是教育的套路。
2、关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认识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什么是“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浙大城院的“主打产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浙大城院的“高端产品1”,“应用型符合人才”是浙大城院的“高端产品2”,“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是浙大城院的“尖端产品”,当然“残次品”和“废品”看来也是难免。教育的套路犹如生产工艺流程,决定了各级产品的比例和质量。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简单的说就是“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换言之,叫做“做事的套路、观察的套路和思考的套路”。专科学校(厨师、机修等等)培养了目标性及其明确的具有做事套路的人材,这个套路叫做“操作的套路”,浙江大学力图培养“心里有研究的套路、眼睛能看到研究的目标、手上有研究的技能”的研究性人才,叫做“研究的套路”。都有套路,只是层面不同而已。应用型人才强调“从业的套路”,从业方向正如王院长报告中陈至立的“五大问题”、浙江省的“八八战略”和杭州市的“五大战略”,是这些工程的建设者。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也一直在说:教育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国民经济的建设者。既然是建设者就得有专业技能,什么是专业技能:做事的套路。这个套路教育不同于专科学校,有别于浙江大学。因此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教会他们在陈至立的“五大问题”、浙江省的“八八战略”和杭州市的“五大战略”中的“从业的套路”。为什么社会上新毕业生不太受欢迎?因为他们没掌握“从业的套路”,还得在从业过程中培养几年。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套路的教育”。“应用型符合人才”就是掌握了多个套路的人才,当然会高端一些。“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掌握了套路,而且在套路的运用过程中,还能够对套路进行“流程重组”和“流程再造”,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他们将在社会中的成为群体的干部队伍。“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自不必说,当然将成为精英。
归结而言,浙大城院的应用型人才培育应当“立足套路教育,打造高精产品”。
3、关于“特色”与“名牌”
没有水平怎称“名牌”?
没有特色又如何成“名牌”?
胡书记“上水平的六项标准”怎么达到?
本文认为:归结到底是“教育的套路”和“套路的教育”。
教育的套路是生产工艺流程,套路的教育是作业操作流程,先进的作业操作流程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科学的生产工艺流程能扩大高精产品的比例,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大幅度降低“残次品率”和“废品率”。
那么,浙大城院的教学型大学的“名牌”名在哪里?这个“名牌”有什么特色?
这个名牌和特色就体现在:面向陈至立的“五大问题”,面向浙江省的“八八战略”,面向杭州市的“五大战略”。
这个名牌和特色就体现在:“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中的“从业的套路的教育”。因此得研究要从这个业得掌握什么套路?得教什么套路?得学什么套路?运用什么样的“教育套路”可以达到这样的“套路教育”?
因为我们把“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研究透了,我们对“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中的“从业的套路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我们有特色,有水平,是名牌。
因为我们十分明确从这个业得掌握什么套路?得教什么套路?得学什么套路?所以我们有特色,有水平,是名牌。
因为我们十分清晰运用什么样的“教育套路”可以达到这样的“套路教育”?所以我们有特色,有水平,是名牌。
由此可知,我们的科研应该研究什么?
4、关于教学与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所谓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客观的规律,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划分),本文认为:如果没有科研,恐怕难以成就有特色、有水平、是名牌的教学。关键在于研究什么?是分散、自发型研究的“∑”?还是面向目标的针对性研究?
按照办学方向和以上阐述,本文认为,研究的面向目标应当是“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应当是“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中“从业的套路的教育”的研究,应当是达到“套路教育”的“教育套路”的研究,所谓“应用研究”。这是浙大城院的核心竞争力的之所在,是特色、水平、名牌的根基。
学科和专业都是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是永恒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又是跟随着社会进步的脚步。“五大问题”、“八八战略”和“五大战略”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们的提出,不就是社会进步的脚步声吗?学科和专业的问题由此可略见一斑。
5、关于“全程教育”与“全员教育”
全员教育和全程教育的误区:某独立学院规定“教师早勤必须准时到岗,夜勤必须与学生干部一起检查晚自习,周日点名必须到岗,行政事务工作必须按时、按质、保量,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大学吗?这是在培养大学生吗?这样完成的“教学任务”效果如何,质量如何?且不说我们面对的都是成年人,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就在这样的监管中磨灭了,相反日益增长的是抵触和逆反的心理,长期处于抵触和逆反的心理环境下的心灵怎能是健康的呢?
本文认为:教育要有教育的套路。
王院长指出:“独立学院生源的鲜明特点是:思想活跃、智商与情商皆高、活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因此教师应当在这样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生存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套路和做事的套路。这样才能“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具体地说,应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服务,故综合素质好、办事能力强、脑子灵活善于创新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最受欢迎”。
6、关于学院管理和企业化运营
新员工始业教育,告诉了我们城院的三件事:学校历史、教师规范和学校管理。因为你具备了教学的套路,所以才请你来上课,学校是一条流水线,合格产品要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供应社会的需求,你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教学生产者,那你就得从流水线上撤下来。能上讲台,必有教书的套路,但学生学的不是教书的套路,学生要学的是做事的套路,因为社会要的是做事的套路,我们何以教之授之做事的套路?
学校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企业”,必然走向企业化运营,但绝对不是企业化的管理。企业化运营的套路就是:学校管理的套路、教师教育的套路、学生教育的套路、学生学习的套路。讲了半天套路,就是没教学生做事的套路,真知来自与实践,如果教师肚子里没有做事的套路,如何教学生做事的套路?
可是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校的行政管理日趋完善,自己的培养的毕业生逐步充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岗位,如果说教学是产品制造和流水线操作,而教育则是产品设计,必然牵涉到设计理念和设计工艺、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过程设计。
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学校不仅要有“思考的班子”,思考套路,“研究的干部”,研究套路,“踏实做事的队伍”,实践套路,还得有先进的、有明确的劳动对象指向性的劳动工具,因此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具有强烈的套路教育的导向性,请务必重视教材建设。
多次参加浙大的教代会,台上领导大讲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台下教师议论纷纷:“还是重科研轻教学”。症结在那里?毛主席教导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是指导思想,策略是办事的套路。正所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
商务部发布的经济白皮书指出:现在的市场不是物资贫乏时期,也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现在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是暂时的,供需平衡是动态的,关键在于供过于求的程度是多大?仔细研究经济白皮书可以发现,供过于求的永远是低端产品。在当今办学的热潮之中,恐怕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是一样的。
总结全文所言,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立足套路教育,研究教育套路,打造高精产品,创建特色水平”。
借用胡书记报告的话作为结束语,这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提供给大家讨论。肯定会有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