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传统工业领域,很多发达国家都在针对中国企业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诉讼:
2002年初,中国DVD产品在欧洲遭遇海关扣押,温州打火机也面临专利付费;2003年,美国思科公司起诉中国华为公司软件专利侵权,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直指中国吉利汽车涉嫌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对此,我国企业和相关部门都有些措手不及。有关专家指出,缺乏兼具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背景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在4月16日召开的“新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郑胜利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整个社会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才有2000人左右,而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设立十年来,总共为社会输送了375位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留在北京大学或去往其他学校任教,并没有在社会上从事具体的知识产权工作。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其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已经达到5万人,德国也有3万人。
低起点注定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国际之旅”荆棘密布。“缺乏知识产权人才,就谈不上突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谈不上在新经济时代参与国际竞争。”郑胜利说。
人才缺乏仅仅是问题的一面,知识结构的单一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实效。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的刘江彬教授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学院一般都隶属于法学院,导致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据了解,美国在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之初,也是把知识产权学院归属于法学系列。后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又把知识产权的创造研究放在工学院,把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放在法学院,而把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研究放在管理学院。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才把知识产权学院独立设置为二级学科。
刘江彬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整合的。知识产权的教育,应该左手拉上自然科学,右手拉上管理科学,贯穿的主线是法学。”
刘江彬还指出,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口,光靠学校教育弥补是不够的,许多具体问题如专利申请、成果审查、高新技术产业化,也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对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商标代理、法官、检察官进行培训,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郑胜利更进一步认为:“知识产权意识应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教育。”
在2003年10月上海召开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国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十几位校长及数十位专家联名签署了一份倡议,呼吁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郑胜利希望这份倡议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并希望国家从战略高度制定对策,以全方位培养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
(□本报记者 郑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