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身在清华看浙大
发布时间:2004-04-09 信息来源:城院宣传办
作为一个身在清华的浙大校友,对于清华和浙大的校风和学生心态之间的差异,以及两所大学的优缺点,感受至深。

我知道两所学校都有其优缺点,但是在以下两方面的确是清华学生与包括浙大在内的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更容易出头的重要原因,作为浙大的在校生,应该在这两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方面是我觉得清华学生参加锻炼可能比绝大多数大学的学生都更积极,在毕业时 身体比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都要好。浙大学生锻炼的风气也不差,但远远不够。如果在清华呆长一点,就会发现清华学生锻炼的风气,几乎没有哪个大学可比。我的老乡有一次跟我说一件事,可以看出身体好坏对前途的影响:北大、清华以及其他几所名校的学 生都分到高盛公司实习,连续加班两个礼拜之后除了清华毕业生还生龙活虎外,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生病的生病,中暑的中暑。象这样,公司对各所学校毕业生的印象当然会有差异。

身体好坏是一生能否取得任何成就最为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在干过较长时间之后,要提拔重用你时,如果精力不够充沛,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而且平时如 果精力不充沛,也很难表现优异。可是在校的浙大学生有几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锻 炼身体的重要性远远排在了学习和玩的后面。学校对此的宣传、重视以及相应配套的后 勤服务也未跟上,比如食堂和澡堂都关得太早了,对保持土习惯很不利。清华澡堂开到晚上22点,而有几个食堂天天开到23点,为锻炼的同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有人认为清华学生出头的人多是国家以前重视理工科人才的暂时现象,可是为什么其 他学校理工科的人出头的人少那么多?

“路遥知马力”,要在工作中出头,没有长期的努力是不可能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生的长跑在没有开始之前就输了一半。我真的很希望在校学生尽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一有机会就向周围的同学大力宣传这种观点,形成共识,也促使学校多配合。

还有一点是浙大以前出国的人太少了,浙大学生出国的比例和清华、北大和科大不能 比。许多人批评清华、北大和科大是在为美国培养人才。这种观点似是而非。现在留学 生回国的趋势可以说越来越明显,再过十来年,肯定有大批留学生回国效力,那时侯留 学生多的大学的校友在国内的影响力就会大增。浙大的影响有可能就会相对下降,因为 留学生在中国从来更容易出头的,而浙大的留学美国的学生远没有类似的名牌大学多。 许多在校生没有这种意识,以为出国很难,或是以为自己学校本身还可以,所以不出去 也照样混得好。如果大家都这样,我们学校的影响力一定会下降。有多少院士没有留学经历??你们可以查查。可能不到10%吧?即使现在企业界的许多知名人士,也是有留洋背景,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加入WTO之后,对有留洋背景的人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看看台湾、香港,多少风头很健的人都是留过学的?台大的老师中有无比多的人是美国名校毕业,很多都是原来台大的毕业生。

杭州风景很好,许多人回忆起以前的大学生活来都无比怀念,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我觉得浙大里面真正热爱母校,想有点成就的同学真的不应该在好的环境里丧失了为一生的理想而奋斗的动力,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找到自己喜欢学的专业,喜欢做的事,然后埋头去做,在年轻的时候,耐得住寂寞,有长远的眼光,才会有所成就。

以我们前任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为例,他在文革期间人们都在闹革命的时候,埋头做出了几十篇论文,所以当德国洪堡基金的人来招一批人去德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看到路校长拿出一大叠的论文,马上就让他去了。看起来这样影响他一生命运的事只是发生在一瞬之间,但是如果没有多年的埋头准备,怎么可能呢?顺便提一句,路校长当年在浙大读本科时,是浙大足球队的队长。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在大学期间长期坚持锻炼,为他以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该成为广大在校生学习的榜样。

我觉得不少浙大(其他大学也类似)专业不太好的同学在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有的呢明知道自己专业前景一点不好,高年级的同学都说以后很少人干本行,他们仍然不去想找以后的出路,只知道被动地应付学校的考试;上进一点的呢,努力拿个奖学金呀什么的,实际上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学。有的呢整天就知道抱怨学校怎么把自己分到这么差的专业,干脆自暴自弃,每学期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人都变得很颓废。实际上好专业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这是众所周知的,哪个学校都一样。专业不好绝对不是放弃实现一生使命的理由。一所象浙大这么学科健全的大学,实际上为任何想寻找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同学提供了最好的条件,问题是有没有试着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而且努力去转到该专业去,无论是通过考研,还是在用原来不好分配但好出国的专业先出国再转专业。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而且不受社会尊重的事,一生都会觉得很不得志。

每一所理工科学校的学生都有一些同学在毕业时因为四年繁重的学业压得再也不想再念书,这是很可悲的。如果你在大学里只知道应付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去寻找人生发展的方向,无论读得多好,这种大学生活我觉得都是很失败的。

希望低年级的同学能尽量和高年级的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和那些有思想的研究生多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一定会受益良多!!

有人说我在号召人家考清华,不要考浙大,这完全是误解。我一点都不想给高中生鼓吹清华,我要鼓吹一定是会认为在浙大读大学绝对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我在那里读过大学,我知道她有许多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虽然我从小都想上清华北大,而且当年也知道自己能上北大,可是我还是填了浙大,到今天为止我也不认为如果我在清华北大读本科就会更好。我是看到清华的学生的锻炼和出国的风气,的确有值得我们浙大的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写了一个帖子来刺激刺激在校生。

实际上,如果以后我的小孩清华和浙大都能考上,我还是会让他(她)念浙大的。我一点都不觉得在浙大读大学不如在清华读大学。但是我一定会告诉他(她)在大学里无论如何要坚持锻炼,通过形成锻炼的小团体,或是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长期坚持下去,为一生的成功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我会鼓励他(她)努力学习,保证有高的GPA,尽量出国留学。然后再回来。

因为读了我的帖子就会不想读浙大,非要读清华?不至于吧?我看到清华班级主页的个人留言颇有一小部分人觉得不该来清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我不知道。我知道不少人来清华后自信心的确大受打击。

我以前系里有个小女孩的老爸是清华的教授,爷爷是浙大毕业生。老爸希望她能在清华读大学,好有个照应,而爷爷坚持要她来浙大,后来她爸爸妥协了,先来浙大念本科,以后再想办法回清华读研究生什么的。我许多同学都有和我类似的想法,愿意以后把自己的小孩再送到浙大来念书,说明浙大的生活真的是很有吸引力的。

有一次,我的同学说很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对学校很有意见,而只有浙大毕业生几乎都觉得自己的学校很好,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我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在浙大是少有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好好地享受大学生活的地方。

我觉得浙大如果也形成比现在更好的 炼氛围,有更多的人出国的话,前景会更好,出的优秀人才会更多,这就是我要说的。

在我毕业一两年后回到母校,发现读研究生的同学已经非常多人在准备出国,而我当初同宿舍的同学G、T考完了,而且都很高,马上要出去了。这种思想观念其实应该向低年级的同学进一步灌输,虽然我知道在浙大四年的学习时间都很紧张,但平时多背单词,增大词汇量,然后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考完了研究生或找到了工作后,就开始准备考GRE或GMAT,因为G的成绩五年有效。特别是考上了研究生的,暑假可以去新东方培训培训,比较容易就可以把GRE和TOFLE搞定。

我觉得在校生要在培养无论如何不愿甘居人后的想法的同时也要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要出头就要能承受比别人更大的压力。身体好的人更能承受压力,因此更有可能出头。

为什么许多在大学里学习并不很好的同学反而以后混得不错?因为他们许多人性格比一心钻书本的人好,而且有许多人锻炼较多,所以较有活力,办事利索。我觉得许多大学生虽然很认真读书,可是没想清楚为什么读,很被动地跟着学校的安排走,到毕业时心中一片茫然。

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任务是确立人生的发展方向、职业目标等等,如果到毕业了还没搞清楚,就迟了。

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身体好是清华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不知大家觉得对不对?希望大家在校刊什么的讨论讨论,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

为什么我鼓吹浙大学生要努力出国?我觉得人不能等到走投无路了才想自己的出路。

我觉得在大学学物理和数学其实都是很好的,只要能出国后改学金融,统计,经济,计算机,都是最好的学术背景,非常容易出人头地。

在国内转到这些专业念研究生也一样很好。现在越来越多名牌大学的经济系、金融系的老师希望能招到名牌大学的理工科毕业的学生。只要平时花点时间自学自学,早一点了解这些专业的招生情况,早做准备,很容易转到这些专业的,而且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些专业的话,转过去了之后,读书的心情会非常好。

我原来在浙大念的一个分配也不好的工科系,不属于电子类,但是我班上有一个人考到信电系,一个考到计算机系读研究生去了,考到经济管理和自动控制的也有,有不少人后来在做律师、在计算机行业、通讯行业工作,他们许多人在大学时就早早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准备,准备律师资格考试、辅修或选修自己想学的哪个专业的课程等等。

我知道许多人都为自己的专业不好而苦恼。专业不好的系里面学生的抱怨和一定程度的压抑,我至今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看到好系的同学机会那么多,自己呢只有很烂的工厂才要,内心的苦闷,自不待言。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因为进了一所好的学校之后,每个学生都要非常多的再次选择的机会,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去好好把握。

所以,我始终觉得读大学时,能读一个好学校的差专业还是要比读一个一般的学校的好专业好,因为进入一所好大学后,学校的环境以及与周边优秀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对你一生的思想影响和熏陶是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不过,如果进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系,在入校后不久(至少从大二开始)就要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

我的意见是要想方设法在一二年级时了解自己的兴趣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公司是你最想去的,那种工作是和自己的性格等方面比较吻合的。 在此过程中,我建议低年级的同学要多认识高年级的同学以及研究生,和比自己年级大的同学交往会使你更快速地成长,也更成熟地考虑未来。在考虑自己该转到什么专业时,当然也要将自己的兴趣和分配时前途的好坏结合起来考虑,尽量多了解那些前途看好的专业中,那种专业你学起来最有劲,然后尝试着去听听相关的选修课或该系开的课,然后去认识该系的研究生,了解考研考到该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准备。研究生因为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工作,所以有许多来自以前同学的反馈信息,所以分析问题会更清楚,建议尽量想办法认识读研究生的老乡,多和他们交流。要认识别的系的研究生直接去他们宿舍楼就行了,很少有人会对同校的同学冷淡的,无论你是哪个系。

准备的早,除了极少数专业外,想换到哪个专业都是可能的。只要你硕士读了好专业,原来的读了好学校的优点才会体现出来。谁管你以前学什么专业呀?

如果条件许可,能换学校的话,最好是能换一所别的学校。虽然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学校本来就不错,换它干嘛。换换环境对自己的成长的确有很大好处的。老呆在一个学校一点新鲜感都没有了,思维就会迟钝掉。

要想方设法在研究生一毕业就出国,所以本科时就可以多背单词,暑假到新东方培训培训,早点把G、T 考完。出国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难。

如果是理工科的同学有打算出国的,可以考研考到科大或北京的学校去,好联系。当然为了节省精力,呆在浙大联系也行,但的确略有不便。

在大学时就应该思考人生该怎么走。老校长虽然一进校门就对我们有劝告,可是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早早为长远打算?

据我所知,有不少很不错的大学的理科生(还有很多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分配不好就颓废了,象下文在某名校数学系的宿舍里看到的一样。

其实他们当中有很多很聪明的、本来可以争取很好前途的人,他们本来不用怎么费劲就可以考到经济、法律、管理或计算机等方面的好专业去,照样可以有非常好的前途。可是他们中不少人入大学没多久就早早地放弃了努力,开始混日子。许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还在抱怨当初还不如考个差一点的学校好一点的专业,至少有个体面的工作。很多人也因此怨天尤人,觉得高考时一足失成千古恨。他们没有意识到是他们自己没有把握机会。他们有幸进了一所名校,只要自己找准方向,不管什么专业,本来都是可以有很灿烂的未来的。

( 编者:本文所述内容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