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校园又变得生动而热闹。也许你还没有注意到人群里出现了几张新面孔――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九名交流生。除了操着一口很流利的粤语和很不流利的普通话外,他们看起来与内地新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一番交谈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杭州与香港两地大学生在性格特征和知识结构上却有很大差异。
在香港,普通话越来越重要
一口弊脚的普通话是香港同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当笔者问及在香港何时开始学习中文时,他们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镜――居然是小学一年级!如此说来,两地起跑线一致,为何两地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呢?原来香港小学一年级所学的中文即为粤语,大学里方开设普通话课程。在城市学院英语2002-1班学习的Winnie告诉笔者:“来这里之前,我们必须要通过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确认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后才能来杭。来杭州,一方面是为了体验一下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据Winnie说,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不少港商在大陆投资办企业,要求职员应具有一定中文水平,以便交流。中文较好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相对较为容易,待遇也较好。在香港,普通话越来越重要。
我们很少动手做笔记
九名交流生均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双语传意专业。问及对城院的初步印象,他们纷纷表示:城市学院学风严谨,学习气氛浓厚,课堂秩序良好,同学学习十分勤奋,做很多的预习功课和课堂笔记。而在香港,通常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lecture (讲座),由专业教授负责宣讲,并发放笔记,一般在可容纳一二百人的大教室进行;二是导修课,约三四十人为一班进行讨论,并上台报告。报告的成绩相当重要,约占总成绩的60%。可能是由于专业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香港学生相当注重交流与沟通,比如评判报告是否合格的标准,注重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热情,同学反馈等情况,并非单纯强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笔记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只有在考试前夕,大家才会去校园网上下载所需笔记,自备纸张即可在校内免费打印。每每看见城院同学埋头猛记笔记,他们便会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你们好勤奋啊!”
我感动得想哭
在城市学院过了近两周时间,香港同学表示对这里的生活已能适应。“校园很大很漂亮,食堂的饭菜也很合胃口”Winnie说,“特别是糖排,非常好吃。”
城市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十分热情,香港同学每每遇上麻烦,都会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前天夜里,Spike拉肚子,他迫不得已打电话向一位内地同学求助。结果数分钟之后,这位同学亲自送来了药品,令他大为感动。Spike同学很认真地说:“当时我感动得想哭”,边说还边用手擦擦眼睛,好像又回到了那一时刻。
(通讯员 外语学院学生 李艳 陆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