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刷手机、刷微信,碎片化的阅读占据了我们更多时间。你有多久没看书了?甚至多久无法静下心来看完一段文字了?
有同学说,上一次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书也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并且还是由于专业课必读。也有同学回忆,“好像是高中的时候了吧,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只为看完那一本《青年文摘》,那时候觉得每天晚上能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看书简直是最好的时光了,现在每天都挺忙的,空余时间更多是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然而它的作用却从最初的“推动”变为如今更多的“警醒”——
除了整日忙碌外,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深入地思考。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书香不再消散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校园活动促书香弥漫
清新的校园早晨,立于天地之间,聆听先贤话语在当下的回响
4月13日晚,以“诵中华经典,扬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浙江省第六届中华经典诵读竞赛在城市学院拉开帷幕。在当晚的比赛现场,每一位参赛选手选用包括《春江花月夜》《你是人间四月天》《逍遥游》等经典篇目朗诵,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朗读让人沉浸其中。
喜爱阅读的女生向来是谈吐优雅,才情满满的形象,在当晚的比赛中,以优异的表现进入决赛的周陆萍,完美诠释了这一说。
周陆萍来自中文系1501班,阅读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每月会挤出时间,读两到三本书充实自己。
周陆萍认为,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多是潜在的,“你可能一时半会体会不出来。但是那些你念过的书,会隐藏在你做的事、说的话中。你也许才20岁,但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死亡、复活和永恒。”
随着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而来,静下心去看一本好书变得十分困难。周陆萍认为,“只有花时间阅读了,你才有最真实的回报。所谓的娱乐消息,八卦新闻,不过是消遣,对生活没什么意义。”
每周三清晨的陈家河畔,总能传来琅琅读书声。《大学》《中庸》《论语》《易经》等流淌在中华文明里的不朽经典伴着依依绿柳、潺潺河水迎来初生朝阳。商学院杨海锋老师称这一活动为“日新晨读”。
春分时节起,至寒冬时节结束,与时偕行,今年是日新晨读的第九年。谈起活动初衷,杨老师表示最初是希望和一些有志青年一同早起修身,“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新的校园早晨,站在天地之间,感受两千多年前先贤话语在当下的回声,以这样一种生命状态,开启新的一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最喜欢帮助生命成长的书,比如中国文化(儒释道)、心理学等。具体来说,有《四书》《老庄》《易经》;作者有王阳明、梁漱溟、卡尔·罗杰斯、弗洛伊德、森田正马等。” 对于杨海锋来说,阅读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可以穿越时空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交流,这种“可遇不可求”只有在书中才能够寻觅。
为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阅读交流,打造独特优秀的校园文化,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图书馆面向全体师生开启了一场名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精心挑选的书籍将有可能“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等待有缘人的发现,阅读完毕后可扫描书本上的二维码留下读书心得与下一位有缘人分享,旨在以趣味的活动吸引更多“读书人”流连的脚步。
校园“书霸”显阅读魅力
变“读书有用”为“读书有趣”,不再追寻“器物之用”,就能得到最珍贵的东西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一举击败北大硕士,最终夺魁。这位外卖小哥外表平凡,但他在比赛中所展现的扎实的诗词底蕴和惊人的心理素质,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主持人董卿对雷海为的点评十分到位:“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这位平凡外卖小哥的不凡人生,向世人展示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意义。
我们身边就有一群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读书改变、提升了他们的学识、眼光、格局,影响之大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图书馆年借书量309本,几乎一天一本书的频率,来自中文1501班的沈凌波是当之无愧的校园“书霸”。
除却专业对阅读量的要求外,沈凌波也将看书当成自己的一大爱好,“一周大概会去图书馆四五次,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由于看书速度比较快,沈凌波有时候在一天里就能看完十本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她最喜欢的作家,《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都是沈凌波重温了一遍又一遍的经典作品。除了文学类书籍外,沈凌波最近还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书霸”的阅读频率令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阅读不盲目追求多与快,找到与自己最“合拍”的阅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养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信电分院的范真同学给出的建议是以吃饭的态度来读书。
具体分为饮食规律、营养均衡、消化锻炼、享受味道四个方面。饮食规律指的是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读书,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营养均衡则是指看书要全面,涉猎各类书籍而不是将自己的视野限制住。消化锻炼需要意识的引导,书中理论性的内容力求能用自己的话讲明白,实践性的内容力求能自己熟练操作。否则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留下印象,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享受味道这一点要求我们将“读书有用”的观念转变为“读书有趣”,当你不再执着追寻它的器物之用时,你就获得了读书能带给你的最珍贵的东西。
阅读经典养“有趣灵魂”
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感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和灵魂留下的最优秀的东西
“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韵,更具象来说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医学院化学老师吕媛媛对于阅读有着独特的见解。
“阅读使我更加有定力、毅力和自制力,学会将一个较难的任务分解开来做,一步步完成目标。同时,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虽然未行万里路但读了千卷书,和作者有了共鸣,由此引发自己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吕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更喜欢阅读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在她看来,读史使人明鉴,传统文化是智慧的根源。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现状,传媒“男神”邵杨老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并不觉得刷微博刷朋友圈有什么不好,这也是新时代里内容接收和内容输出的一种方式,微博和朋友圈里也存在很多精华内容和启发人思考的干货,我也经常开玩笑说‘我教给学生的东西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朋友圈完成的’”。
但必须承认,社交网络终究有其局限性:碎片、浮躁、鱼龙混杂、缺乏体系性和逻辑性,这与经历了漫长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还是有落差的。所以邵杨提倡,以社交网络为日常消闲方式和内容切入端口,但尽可能地不要让自己只停留于这个层面,而是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感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头脑和灵魂留下的最优秀的东西。
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一句台词:“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商务英语1602的陈慧颖对这句话表示极大的赞同,读书能给人底蕴,涵养不一样的气质,塑造有趣的灵魂。很多时候,读书是借鉴经验,看别人和时代的故事,思考自己脚下的路;或者丰富知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像火花一样冒出,给人一份独立应对的从容。也让我们变得善于聆听和吸收以反思改变不断提升自己。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帮你摒弃轻信和盲从,涵养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灵魂。
读书,不论何时开始都不晚,翻开手边的那本书,开启你的阅读时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