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由学院学工委举办的心理健康活动月之母亲节寄贺卡活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朗读者》的第六期节目中,斯琴高娃朗读了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一文,情真意切让主持人董卿以及众多观众潸然泪下。无独有偶,《见字如面》中归亚蕾朗读过一篇北齐阎姬写给儿子的家书《阎姬与宇文护书》,字里行间满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母亲的悲切与无奈,让人动情伤感。时光悠悠跨越千年,而那至纯至真的母子亲情却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从小我们都在母亲的呵护中成长,直到我们上了大学,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慢慢地我们忙碌着,为自己的学业、梦想奋斗着。可是,却少了许多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就连平日里少有的和母亲的通话都只是为了“下个月的生活费”。但母亲并不埋怨我们没和她多打几次电话多聊聊天,她只是希望我们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母亲节到来之际,惟愿你我都懂得母亲伟大无私的爱,珍视那份爱,回馈那份爱。也希望不管有没有母亲节,我们都将母亲铭记于心,如斯琴高娃老师所说:“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她们。”
纵隔千山万水,也有千百种方式表达“我爱您”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无远弗届,千山阻隔不再象征着距离,地图上的两点能皱缩到无限接近,但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却很可能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虚拟碎片中,以至于每每遗忘,最亲近的人的节日已经悄然来临。
对于90后这群互联网的原住民来说,现代的技术手段并非是情感的藩篱,一样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桥梁。来自中文1501的陈瑶同学表示,她与新一代“网民”一样,主要会选择在微信上给妈妈发祝福和发红包的形式给妈妈庆祝。陈瑶妈妈也时刻牵挂着远在异乡的她,会时不时给陈瑶发一些健康营养的公众号推送,或是家里人过生日的照片,也不忘每天问她有没有吃鱼肝油和钙片。只不过是一些庸常琐碎的小事,但点点滴滴都传递着细致入微的爱。在这一刻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亲情,微信这个小小的聊天工具,联通时空,母女二人能时刻交流彼此的动态,好像从不曾分离一样。
有人用互联网代码传情达意,也有人选择将一腔脉脉深情付诸笔端。法学1404的马恩惠就选择了传统的“书信交流”。她说,每个母亲节自己都会给妈妈写一封信,倾吐最近的经历、想法、困惑。马恩慧认为,写信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等待母亲回信的过程也充满了难耐的惊喜。“所有的父母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在这个时代,写信似乎成了一股“清流”,但也许,最令父母惊喜的,正是这样朴素却动人的仪式感。
广电1602的肖琳彤同样认为,母亲节恰好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把平时害羞的、不常说又真心想对妈妈说的话说出口。她说,自己不是一个煽情的人,但有一件事对自己触动很大,“上个情人节,我是和妈妈一起度过的。我们逛完街之后在一个草坪上坐了很久,从中午一直坐到下午。”就在那静谧流淌的时光中,肖琳彤忽然意识到了时间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妈妈老了,我想要好好地照顾她一辈子”。
外表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信电1502的黄迦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工男:学的是理科,热爱游戏,并且热衷科技文化。他会很耐心地教妈妈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以及淘宝等,还会帮她充话费,帮助妈妈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在他独特的理工思维中,母亲节不过是一个符号,无须当日高歌。喜欢游戏的黄迦勒表示,“可以享受游戏里的虚拟感情,但不能沉迷,更要珍惜现实里的真情实感。有些东西会陪你一时,有些东西却会伴你一世。”
时光催人老,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有老下有下,背负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青椒”们的日子着实并不轻松,这时的亲情犹如滋润心灵的涓涓细流,更加弥足珍贵。对于母亲节,学院里的老师们又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有一件关于母亲的小事,计算分院老师吴红梅一直难以忘怀。那是她升上大学那年,第一次要离开家的时候。在火车站她想着,要去上大学啦,快乐得像只飞出笼外的小鸟。但就在那时,母亲很伤心地哭了。“当时还很年轻,不懂我妈妈为什么哭。”少年不识愁滋味,倏忽数十年过去,吴红梅更能体会当年母亲的心境。如今想起来,那离别的涟涟泪水饱含的多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无尽的不舍思念。
同为女教师,获得浙大及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被周围同事、亲朋好友们誉为“贤妻良母”型现代女性的医学院教学办陈莉老师,既守住教学工作的一亩田地默默耕耘收获,又在家中承担起仁妻慈母的责任,陈莉用心把握好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将这两颗易碎的玻璃球妥帖地握于掌中。
对陈莉来说,这样的工作家庭两手抓的情况似乎是从母亲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在她小时候,家中有三四个孩子,而母亲除了忙碌的工作,下班还要务农、照顾一家老小。母亲的一生,匆忙地来,又匆忙地,没等到子女好好尽孝便溘然离去。提及母亲,陈莉虽然笑着,但眼中的神色已然忧郁起来。“我要说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表达对父母的爱一定一定要及时。从当下,从每一天做起。”
陈莉现在教导自己的儿子:如果有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尝尝。孩子将来还有无限可能,还会走很远很远的路,吃遍世界美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世界却越缩越窄,窄到只能盛下儿女的一个背影,一句问候。而最令人痛惜的莫过于,当子女忙碌完自己的工作生活回首想孝敬父母时,却发现事过境迁,为时晚矣。
传媒分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江根源同为浙大及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在学校,他兢兢业业承担着教学科研工作的使命,并获得众多荣誉。工作之外,他也十分看重家庭。虽是家中老幺,他毅然用学校与杭州市给的安家费为母亲翻修了老宅,让母亲可以安度晚年。
然而母亲节对于江根源来说,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因为他知道这个节日,却又不过这个节日。对于母亲的感恩,他从来都是放在心上,落实与行动中的。江根源说,母亲有两种,一种是合格的母亲,爱孩子、养育孩子;另一种是优秀的母亲,发展孩子的个性。他认为自己的母亲属于第二种。他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学费是母亲靠养猪一笔笔攒的。上初中那会儿,村里有些人劝他母亲:他的手艺不错,不如读完初中就去赚钱吧。但当时母亲说了一句话:“他喜欢读书,就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此后,母亲含辛茹苦,继续靠着养猪的钱让他接受教育。“我的母亲,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非常有远见的母亲。” 江根源难掩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江根源的妻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即使平时工作再忙,她都会承担起管教孩子的责任,非常辛苦。他把这一切看在心里,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易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