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蓝志勇教授城院谈中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重建
发布时间:2017-05-03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427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蓝志勇教授“城院大讲堂”之邀,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重建的探讨》的讲座。法学院、商学院300师生聆听了讲座。

蓝志勇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治理的特点。他提出,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中国的重要国策,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在方法上需要做到张弛有度、灵活有序和协调合理。而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它还未从传统社会的格局中走出来,又面临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只有同时完成后工业时代,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理想,中国政府的治理创新,也必然要按照这样的发展轨迹来寻求突破点。

城市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它的发展与管理对其影响极其深远,而城市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要实现城市发展,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管理,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实力,同时也要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尽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期望值。对于城市的评比,也不应该单单的以经济为标准,要建立完善、全面的评价体系。

蓝志勇教授比较了中外城市治理的发展轨迹,他指出,西方城市化发展早水平高,拥有大量的发展经验。但西方的城市化发展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对城市化毫无接触时的抵触,到城市化发展浪潮来临时的应付,再到后来城市化引发系列问题之后的反对,直到现在的拥抱和管理,探索出城市化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方城市化管理也从业余混乱到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熟。而后来居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神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无法预估的速度发展着。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诸多困难疑惑,在慢慢探索中发展。

蓝教授提到了现在世界上城市化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世界上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而在当今中国,不得不提一个新兴力量城市��杭州,G20召开之东风更加迅速崛起,争取从区域性小家碧玉而成为未来的世界名城。现代城市的治理需要有新理论新文化,蓝志勇教授认为好的城市不仅需要足够硬的实力,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软实力,尽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期望值,让人们认可这个城市社会,愿意为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倾听,在提问环节,大家积极踊跃发言。针对一名行管学生提出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的社区的管理的问题,蓝教授表示,每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社区管理的方法上不能一概而论。特别的,蓝教授提出,在社区管理的问题上,要充分的发挥社区本身的力量,利用社区中一些热心于社区服务的退休人员的力量。此外,也要充分发挥社会上还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的力量,而这就必须得到社区、街道的支持。

还有同学提出,政府一把手的调换对于一个城市的长期的规划存在一些影响,那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呢?对此,蓝教授特别指出,城市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决定,而应该充分征得市民同意,做到有效集居。在城市不可避免的拆迁问题中,政府应该要做好补偿工作,加强对市民后代教育,推进拆迁的稳妥进行。

 

人物名片

蓝志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马工程公共政策教材首席专家之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中国机构改革研究会理事,国际行政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委员,战略小组成员。《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主编,现任和历任国内外十多家杂志如《公共管理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美国行政学会主办)、 《美国公共管理评论》(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等杂志的编委。 

1982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1984年赴美学习,1986年获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MPA1991年获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维尔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1990年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2002年获终身职正教授。曾任香港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彪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富布莱特高级专家,美国凤凰城市政顾问,成都市顾问等职。曾作为世界银行、联合国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部、世界经合组织、亚洲银行以及多所国外著名城高校特聘专家。

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政府改革(重点为地方政府创新管理和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与公共决策、城市治理、政企关系,在引进和拓展公共政策可视化决策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曾获美国管理协会 (Academy Of Management)公共与非盈利部最佳论文奖等多种荣誉和奖励。近期著作包括《公共管理的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地方政府》(科学出版社)等。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