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上午,辅仁大学哲学系尤煌杰教授应邀做客“城院大讲堂”,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视觉艺术变奏曲》的专题讲座。尤教授以直白生动的平实语言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念辨析,令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艺术家是否与常人一般,或是天才?观众如何认识艺术家与其作品?什么是艺术?它是一个被制作完成的物品,或是一个透过实体物表现的某物?讲座一开始,尤煌杰教授就用一系列大家熟悉的“困惑”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他由哲学研究定义切入分析,以审美学的起因及艺术哲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深入浅出,着重讲解了何为“挪用艺术”。在融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于一体的挪用艺术创作中,主题不再首居其位,甚至消失一切事物回归表象。不再与人的情感发生直接关系,就像机械般的无意识复制。为了更好理解何为挪用艺术,尤煌杰教授举了不少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挪用”例子,典型的图文案例与代表性的视频相结合的讲解方式,使得艺术的代入感尤为强烈。从西洋绘画、宗教类作品到中国绘画,在十余项原型作品和系列挪用衍生作品展示过程中,尤教授生动细致地对画面、内涵、历史背景乃至挪用的形式和现实讽刺意义都一一进行了讲解。
从哲学研究的分支来看,尤教授认为:“艺术不只是娱乐性的东西,不只是让读者获得视觉上的快乐,它也有一些直观的思想在里面。”而在讲到审美学时,尤教授则提到近代美学兴起之后,提倡感性与理性并列,“红色的玫瑰花代表热情和爱情,那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文化和人文思想赋予它这种浪漫的意义,而它本身并不具有这些意象。”
“拉斐尔画圣母像是西方公认最好的,但就有一个人说,如果我也有拉斐尔这样学习的背景,再努力一下,我也可以达到他那种绘画的技术。可是,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艺术都是一种可以学得的技术的话,那就不会有那些令人铭记的艺术作品。” 关于“艺术家与常人是否一致,或是天才”这个问题,尤教授表示,“把一个人画出来,要把他的灵魂一起画出来,艺术家还是有常人做不到的能力。”西方的传统艺术是再现,,材料只是一个媒介,把人们引向另一个世界。而在心理治疗中,艺术是一个工具,这就巧妙地解释了艺术与媒介的界定问题。
挪用的用意不是在盗用,而是另有所指、别具匠心。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意在批判社会,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结合宗教,安格尔《汲泉女》突显女性之美。“任何生活用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结合杜象的创意作品《泉》,尤教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更加形象地展现中国绘画的挪用,尤教授还给同学们观看了视频《�山之城》,该视频挪用了明代画家沈周的《�山行吟图》,生动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讲座结束后,尤教授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在与同学们交流对于“美是需要引导的”的理解时,研究领域跨中西美学的尤教授也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培养审美的态度需要的不是特地学习专业知识或是装备,而是去转换‘引导’自己看待事物态度的想法。看待事物不是看‘它是什么’,而更应该是看‘我和它产生什么样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够不论利弊,纯粹地欣赏它,在过程中享受感性的感受。”

人物简介:
尤煌杰,男,哲学博士,Institut supérieur de philosophie, Universite catholiqu de Louvain 博士后研究人员。
哲学与文化月刊社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辅仁大学哲学大辞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Diaspora & Cultural Criticism (Konkuk University, Seoul)编委;Journ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nd Culture(儒教文化研究,成均馆大学,首尔)编委。
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美学、西洋美学、知识论、西方近代哲学等。
主要学术著作有《哲学概论》、《中国哲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十多部专著。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收录于A&HCI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