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计算分院篇:计算生活浇灌的花朵
发布时间:2016-06-3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对于计算分院的学子而言,数学建模大赛和程序设计大赛(ACM)可谓是两座大山。爬“山”的时候艰难困苦,吟唱别样的数字之歌;可及达“山”顶之时,风景无限秀丽,让人直叹不虚此行。自2011年到2015年,爬上“山”之巅峰,赏绚烂之景的城市学院学子数量蔚为可观,其中拿到数学建模国际一等奖的就有8组,国际二等奖14组;拿到ACM 国际一等奖的有1组,二等奖5组,三等奖8组。除此之外,计算学子在国内、省内的比赛中也不断崭露头角,堪与其他知名高校一较高下。无论此“山”有多高,城市学院的计算学子都已经做足准备,爬山麓,斗霜雪,风雨兼程,共赏山顶曼妙风光。

  数学建模,创新思维,一览世界的奇思妙想

  对于致力于用数学建模改变生活的同学们来说,数学建模是漫漫长路,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求知。从最简单的城院赛开始,一试建模这摊水的深浅;再到稍微摸着头脑的浙大赛,和浙大的大神一决高下;之后是艰辛的国家赛,在密闭的房间里对着一道题目苦思三天;最后才走到国际赛,一览世界的奇思妙想。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学院共有10个组30名同学参加了比赛。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有两个队伍荣获省二等奖,两个队伍获得了省三等奖。2016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学院共选派了27名同学组成的9个队参赛,经过四天四夜的努力拼搏,9支队伍全部获奖,其中李伟强、干馨莹等6组获得了国际二等奖的好成绩。

  来自统计1402的文祺非常幸运,不同于其他同学在建模前期匆匆找到合作伙伴,他和他的队友在上大学之前就认识了。早期的相知相识让他们很快摸清对方的脾气,在城院建模的漫长十天里和睦相处,一同解题。“我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数学建模这门公选课。”文祺告诉我们。在课上,计算分院康旭升老师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深深打动了文祺。他觉得作为一名计算学子,数学建模竞赛无疑是一件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事情,值得他花精力去学习,去进步。

  不同于城院赛和浙大赛的十天参赛的周长,全国赛和国际赛显得更为严格一些。为了防止参赛选手与外界交流过密,参赛选手在三天的参赛期间会被关进一间房间,有特定的人员进行巡逻和查探。更有人戏称参赛期间是“被关小黑屋”。

  “虽然自由度大大减少,但能更专心地做建模题了。”来自统计1301的王惠洁回忆,作为2016年国际赛二等奖获得者,王惠洁谈及建模显得非常从容。国际赛的参赛时点在冬天,学校里几乎没有人,外卖服务也因此停送,王惠洁和她的组员需要走很远的路吃饭。但艰苦的条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剂品,而当时吃的每一点苦,最后都化成灿烂回报了他们。王惠洁表示,在参与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速学”的能力。对于任何知识,都能快速掌握并将其往已有的知识靠拢,这项技能一直陪伴着她,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她许多妙不可言的体验。

  同样获得国际二等奖,来自统计1302的程美琳则认为数学建模带给她最好的东西就是她与组员们的友谊。一路过关斩将,除了过硬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朋友惺惺相惜的情谊。“每次我们都会热烈讨论,在最激动的时候戛然而止,给彼此一个思考的空间。最后冷静下来的我们会继续思维的交融。”与朋友们的交流像化学元素间的不断碰撞,每一次的融合都能给解题带来无尽的惊喜。

  在采访的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数学建模短学期在数学建模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暑假里,学校会特别为想要参加数学建模的同学量身打造一次短学期,由数学建模方面非常有心得的老师轮流上课,给予同学们专业的指导。其中就有被称赞“萌萌哒”的老师康旭升。作为一位上课用软件点名,在数学建模办公室门口安装人脸识别器的“高科技”老师,康旭升还经常会发一些有趣的短信鼓励那些正在建模的同学,同时从生活和思想两方面带动参赛同学的思维和能力。

  ACM竞赛,个人能力是硬实力,小组配合是软实力

  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对于计算分院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艰难却又充满吸引力的征途。刚过去的浙江省省赛共有77个本科院校参加,有包括200多支本科队伍在内的300支左右、实力雄厚的队伍。浙大城市学院共有七支队伍参赛,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同学,参与范围广泛。作为计算分院ACM实验室拥有丰硕战绩的主力军,由软件工程1403赵炎、软件工程1501杨嘉诚和软件工程1502颜姜哲同学组成的竞赛小组,在3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此外,其他小组也奋力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在此次省赛中共收获了一个金奖、一个银奖和两个铜奖。

  ACM作为计算分院的重要学科竞赛项目,每年有两次选拔招新,包括第一学期的新生赛和第二学期的院赛,以此挑选出优秀的队员进入ACM实验室开始训练。实验室中的日常训练主要在每个工作日的晚自修,针对同学们专业能力上的不同层次等级进行分类有效的训练,并每隔一至两周设置一次周赛,取得更好的训练氛围。ACM是一个小组团队比赛,在暑期和浙江大学的合作训练中,将设置两期集训,第一期是个人集训,训练同学们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二期则是以3人为一队,设置组队赛。通过这些训练,同学们的专业水准和比赛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对于计算分院ACM的发展,负责人柯海丰老师将其描述为“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早在2007年至2008年,学院一次在哈尔滨获得铜奖,那是第一次的突破,然后再2011年于上海获得银奖是第二次突破,去年的金奖是第三个台阶。柯老师坦言,在ACM竞赛中,还有两个台阶需要一步一步去迈进,第一个是世界总决赛,第二个台阶是在其中获得优秀的名次。说到这里,柯海丰表现出了对同学们的厚望和对ACM实验室的热爱。

  ACM实验室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是实验室的重灾年,只有3个人有参赛水准,仅能组成一支队伍,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比赛实力。在那之后,ACM实验室进行了扩招并扩大了训练规模,计算分院领导为其解决了场地和设备的问题,提供了很大支持。同学们的付出和努力也是实验室重新步入正轨的重要基础,大三的陈佳宁同学带头组织了周赛并完善了日常训练的管理,经过大半年的改善,实验室的氛围得到了极大提升。

  学院ACM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同学们的努力,经常有同学整天都待在实验室里,为了提升水平甚至经常在实验室通宵。在训练的过程中,柯海丰感受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不仅是大家专业能力有所提高,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让他身为老师感到无比骄傲。

  大三的李恭荣同学在本次省赛中获得铜奖,说起参加ACM竞赛应有的素质,除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沟通能力。ACM训练的过程极为漫长和艰苦,没有坚持努力的信念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作为一个小组团队赛,拥有和人沟通的能力也必不可少,自身的专业水平出众是不够的,团队内部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内讧。

  金奖获得者赵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参加ACM竞赛的几个要素,一是实验室良好的训练氛围,给成员营造了归属感;二是个人能力的储备,只有肚子里有货,才能在团队的头脑风暴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是小组的配合,个人能力是硬实力,小组配合是软实力,缺一不可。

  ACM实验室除了高水准的专业能力,归属感是老师和同学们都极为看重的。不仅在校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彼此互相帮助,共同提升,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也会时常回来探访,带来关怀与祝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