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科比退役,大数据显示,与“科比”一词关联度最高的短语,并非MVP,而是“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这表明的是一种刻苦精神。而在大洋彼岸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不乏如科比一样刻苦的人,法学院参与学科竞赛的佼佼者们,为了自己的法律职业梦不断探求法理上的奥妙,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凌晨四点的城市学院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
自2014年首届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举办以来,法学院在模拟法庭、法律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四项学科竞赛中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这一骄人成绩在浙江省内各所高校中名列前茅。
模拟法庭,临场发挥很重要
法律职业实训基地是学院正式发文宣布的首批15个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之一,其中下设模拟律师事务所、模拟检察院等五个模拟机构。基地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训方式,形成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法律职业的各种角色、各个环节和层面,推行“体验式”的训练模式。因此,虽说省级模拟法庭比赛只于2014年办过一届,但是从模拟实训基地中选拔出的参赛队员早已经验十足。
如何指导队员们进行诉状书写以及准备比赛?知道题目后,模拟法庭的指导老师夏伟凭借当律师的多年经验立即找到了方向。“在模拟法庭中,案件本身实际上并非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还是看队员们在法律层面上的发挥。所以最难的即为队员们的临场表现,因为案件能够确定以及做到证据的补齐,但若在比赛中当庭出现一些问题,势必有可能因为反应不过来而导致失败。”
来自法学1202班的朱博夫是第一届模拟法庭比赛中队里的“领头雁”,作为组长的他在初赛复赛过程中全程参与小组的讨论与文书撰写。他表示比赛中双方的角力从来不是从进入赛场对簿公堂开始,而是从文书阶段就开始了。“上庭的表现,需要场下充足的准备包括质证、法庭辩论、代理词的探讨分析。且省级的比赛程序性要求比较严苛以及赛制存在特殊性,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会同时准备好原被告双方,以防万一。”而在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朱博夫带领的小组一举夺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演讲比赛,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能说会道,一般都这么形容律政先锋,在法庭上,无论控方还是辩方,他们都应该是能够用恰当的语言维护自己心目中正义的人,而演讲,就是最直观的用语言表达心中之所想的方式。
2014年浙江省第一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之法律演讲比赛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历经网评初赛和现场决赛两个阶段。当时法学院所推荐的九位同学都成功地通过了初赛得以进入决赛,所有参赛队中有此表现的仅有两所学校。决赛中每位选手均在赛前30分钟抽取赛题,然后作即兴演讲,围绕“法律必须被信仰”、“法治,和谐社会的基石”、“正义从来都不会缺席”三个赛题,最终取得了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位居参赛院校前列。
在初赛过程中,需要上传演讲视频到指定网站,基于此,在初赛的视频录制中,参赛队员们特意借用了传媒分院的摄影棚,以保证演讲视频的质量水准,这也是让九位同学全部成功晋级的重要因素。“复赛是即兴演讲的部分,而我们用了一个好的做法是模拟,通过模拟比赛的演练,现场出题,现场准备。在三次正规的模拟之后,同学们的表现能够达到一次比一次好,通过模拟舒缓紧张情绪,进而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因为现场决赛专家评审会由浙大法学院教授、播音主持专业教授、知名律所主任和法院、检察院领导组成,在专业的挑剔眼光下,如何做到不犯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能力是银牌,思维是王牌。指导老师范莉表示,演讲比赛考验个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其中也囊括一些技巧性的问题,但其最终体现的还是思维能力。“因为在法庭上不需要太高的技巧,但是需要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而这,也是法学的同学今后无论具体从事法官、检察官或者其他的职业,都需要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基本素质。”
来自法学1403的张演锋是当初征战演讲比赛中的唯一一个大一学生,如今大二的他表示演讲比赛令他收益匪浅,法律思维的锻炼和对于故事的脉络走向把握都是自己最大的收获。“演讲稿的主题往往很大,需要聚焦,需要通过创新性的观点和故事吸引别人。”在省级的复赛上,抽到《正义从来不会缺席》话题的张演锋成功运用了早有准备的佘祥林冤假错案和公益律师郝劲松的例子,从而获得一等奖。
辩论,磨练听说读写辩五项专业核心素质
传统文化中对于辩论极为推崇,诸葛亮舌战群儒,墨子与鲁班十攻十守的PK较量等故事都让人耳熟能详。对于法科生来说,辩论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
法学院辩论队一直扬名于校内外各项辩论赛事中,在参与的十一届城院杯辩论赛中,法学院成功拿下过六个冠军。在选取需要参加省赛的队员时,因为人才济济,通过三场模拟赛方选拔出了8位法学专业的同学组成参赛队伍。
是时,罗一涵老师作为法律辩论赛指导教师,对参赛队伍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集训,带领参赛队伍对于整个辩题的立论框架进行思考探究,搜集、补充和分析参考资料,拓展辩题所涉知识领域,为参赛人员对于辩题的全面理解以及论据支持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在训练过程中,分院也邀请了相关领域的法律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数次专门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法学院辩论队在本次法律辩论赛(2015年)中夺得第三名。
罗一涵认为辩论赛场中优秀辩手的一个重要的品质是收集分析和消化吸收材料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为学习能力,而位列次位的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辩论是一个非常能展现法科学生职业技能的活动,涉及听说读写辩五项专业核心素质。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给同学们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且省赛与法学以及相关的社会法律现象相关,能够很好地积累他们的法律素养。”
法学1201的李文沁是法学院辩论队中的资深队员,可谓身经百战。她表示辩论需要大量的资料积累 (包括且不限于学术论文、书籍专著、网络数据、事实案例等),同时还要结合老师们对于指导立论的逻辑构建以及对稿件提出的修改意见。“在做辩论过程中通常会在一个新领域内积累很多未曾涉猎的知识,这是收获,但也需要很大的付出。在讨论辩题时通宵是家常便饭,不过此通宵非彼通宵,是写稿子写到三四点,等到天微微亮,然后五六点休息的通宵。”
征文,积累结出硕果
征文比赛不像其他竞赛一样需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但是其背后的付出和同学们的收获与其他比赛不相上下。
“征文比赛,说是征文,但是无论对于学生们或是老师们来说,都更像是一个考察积累的过程。因为在我们目前的本科论文中,实际参与的关乎理论性的文章并不会过于深入,更多的是关于调研方向的文章。而调研,需要大量的积累。”如是,在2015年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法律征文类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多为大三的同学们,且多由国创项目以及暑期实践的论文进行改良之后而来。闻银玲老师表示成果需要一点一滴成长起来,同学们自大一时组建团队,接着是申请项目的不断积累与成长,方能成为栋梁之材。
“有项目的培育,同学们能够有积极性和资金,同时提升学院内的学术氛围。在一年级的法学方法论的课上,我们就会于课程中穿插一些关于审题选题以及如何准备的内容,更有学术写作的培训和训练。这样,同学们才能够从一无所有到有所收获。”而今,法学院内部也将开展征文比赛,实现与省赛的无缝对接。
法学1404的马恩�表示参赛前自己本没想到能够获奖,“当初老师推荐我们去试试,但是初赛答辩的时候,老师们就指出文章缺陷比较明显,当时觉得希望比较渺小。”不过幸运女神还是降临了。马恩�她所带领的小组在初赛过关之后,经由指导老师的指点,通过改造文章结构,加强学术性并修订了一些瑕疵,使得文章更加学理化,并最终获得二等奖。马恩�认为自己通过征文比赛的训练,再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性思维,语言也更规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