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课”入人心,“萌萌哒”老师带你玩转课堂
发布时间:2015-12-04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和枯燥的课堂say goodby!说到大学课堂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同学们却在底下激动地埋头苦刷朋友圈。如果你以为大学的课堂都是这样你就错了!在ZUCC有这么一群“萌萌哒”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深入人心。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老师,有不用QQ、不用微信,和同学以鸿雁传书形式交流的;有能把“马哲”讲得妙趣横生的;有鼓励学生像追女生一样努力追求梦想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还会轻易被手机夺走么?随记者去看看吧。

  蔡渊迪——诲人以“信”,让学生轻松收“货”

  一天之内从杭州赶往海宁,再从海宁赶回来,如此匆忙的故乡之旅,仅仅是为了带回来几本上课展示用的字帖。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的传媒学院蔡渊迪老师每次备课都需要花费大工夫,用他的话说,就是希望每堂课都不负同学们的厚望。

  课前的充分准备,让每节课的内容都显得沉甸甸的。每当看到蔡老师拎着大包小包走进教室,端坐在教五210 的学生就知道今天的课一定既好玩又长知识。蔡渊迪肚里有“货”,手中有“货”,课前还要大量备“货”,课堂中这些“货”累叠在同学们面前,似乎山高水长很难掌握。可他总是能把这些庞然大物完美地压缩在两节课内,让同学们收“货”收得轻松。拿讲“书法”的这堂课来说,第一排的位置上笔墨纸砚排排队,蔡渊迪每讲一样,就能拿出实物让同学们传着看。这些实物可比冷冰冰的幻灯片有趣多了。等到正式讲到如何书写,蔡渊迪又请了不少同学上前体验拿毛笔写字的潇洒自在。“中国学问,言实不言名。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让同学们自己体验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蔡渊迪笑着说。为了更贴近古典,他在课上所用的字体是繁体字,时常会从繁体字的字形出发,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

  蔡渊迪在课堂上的文质彬彬一直延续到了课后与同学们的相处。没有电话号码,没有留微信,更没有QQ号,不同于其他的老师,蔡渊迪在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串地址。“我们交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蔡老师笑眯眯地说,“那通讯时就让我们用古老的书信方式吧。”“你们经常妙语连连,可在微信上、在电话里我怎么保留你们的语言呢?书信大概是最好的方式,很多年后我老了,回头翻翻书信,还可以回顾当年我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蔡渊迪感慨地说。据了解,他每次回信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少则一两千、多则四五千字,用工整的硬笔繁体书法,有时候要抄改四五稿,为的就是尽量完整地回答学生们在来信中提及的各种疑问,这不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吗?

  蔡渊迪的课并不是刻板地跟着教科书走的。他心中有一条带领同学们领略传统文化风光的风景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最基本的个人修养讲起,慢慢惠及身边人。“大学之道在萌萌哒,在亲们,在治愈智商。”蔡渊迪笑言。中国传统文化不难,而且很可爱,它的复兴必须依靠大学学子的努力。蔡渊迪萌萌哒的课堂犹如长知识的利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鑫焱——“混搭”风格,读出不一样的马哲

  大家注意!这一节课,张鑫焱老师要讲唯心主义了!

  “我是个胖子,在现代是不被认可的美,但是我在唐朝还是个美男子的,就像如果我穿裙子上课,不符合现代审美。”底下的学生一片哄叫:“符合,符合的!穿!”张鑫焱咧着嘴笑道:“如果我真的穿裙子,肯定有人打电话举报说‘有个穿裙子的男变态来给我们上课啦’。”当讲到唯心主义真理论时,张老师这样调侃自己,让在场的同学哄堂大笑。

  用犀利的言辞以及身边的事物对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难懂的道理进行阐释是法学院张鑫焱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在笑声中同学们的理解得更加透彻。他能够让清晰明确的思路和开放性、发散性很强的思维和生动的例子相辉映,让课堂更有意义。他也从不一味地照本宣科,经常会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据说在更进一步地诠释主观真理论的时候,他播放了耶鲁大学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虫洞实验和“Face the rear”等视频,在令在场同学捧腹大笑也同时让他们对知识印象深刻。

  一顶鸭舌帽,一片络腮胡,张鑫焱淡定地站在一边看着台上的学生展示有关于马哲的幻灯片,看到充满学生创意与奇思妙想的地方,他便笑得十分开心。在初步的展示后,张鑫焱和他指定的几位学生评审去教室外面对打分进行一定的讨论。他说,“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担心学生会有偏袒自己组的行为的,可是在真正实施之后,我觉得他们还是很公正,很公平的,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这样的方式以其参与度高、趣味性强,让更多学生融入了课堂。

  张鑫焱说他的梦想是成为电影导演,最后却成了老师,但既然成了老师就要肩负起老师的责任。他认为同学上课玩手机首先是老师的责任,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他们只能接受。如果课堂有意思、同学们对老师教的内容感兴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听认真听课,从而学到更多。150多个人的课堂,学生很难和老师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就要去尽量找一些和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抬起头来。

  鲍福良——实例扎实课堂,兴趣成就学生

  “上节课讲了什么啊?”“什么是存储管理啊?”“知不知道windows的存储系统是什么啊?”课堂之初,信电学院鲍福良老师随机用问题用来检测同学们课后复习的效率。

  《软件工程》是一门生涩难懂的科目,鲍福良的做法就是将理论和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讲关于虚拟内存等相关概念的时候,鲍老师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对同学们提问,同时给同学们演示如何查找电脑的虚拟内存,使教学更具体化,生动化。鲍福良的课件也和其他老师稍有不同,在普通知识点旁边,他自己另外多加了一排字,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更详细的解释。一段知识点讲解结束后,鲍福良首先会询问同学们有没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问题会给同学们留五分钟的缓冲时间,顺便看书上下一部分的内容。鲍福良说,现在的同学们普遍自觉性不高,课前预习的同学很少,但是在上课时又觉得陌生。所以他会督促同学们看一会儿书,这样虽然课堂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听课效率却提高了。

  大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大学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个重基础的一年时间里,鲍福良对学生会相对严厉一点;大二是培养兴趣的阶段,鲍福良更注重学生的自学,在轻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他不会因为一个学生在某方面的偏科而否定他,而是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鲍福良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才能有动力做下去,“鲍老师人超级逗,他经常鼓励我们像追女生一样,用力去追我们的梦想,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在鲍福良实验室学习的徐晨同学表示,她觉得自己和“老鲍”的关系既是师生,但更像是“兄弟”,“老鲍”自己生活工作之余会关心这些“小弟小妹”的情况,比如女生最近跟男朋友感情怎么样,最近学习有没有什么问题,最近如果大家进步都不错,说不定还会去吃个饭庆祝一下。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