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很难遇见一个高人,能追随高人的脚步更是难得。”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0月16日下午就有这么一位高人光临,著名时事评论人曹景行做客“城院大讲堂”为学院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新闻报道与行走”的讲座,围绕应对媒体变革、媒体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在行走中感受世界等话题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讲座伊始提到他“新闻雷达”、“师奶杀手”的绰号时,曹景行幽默地说自己更喜欢同事们为他取的“影帝”这个绰号,这里的“影”是影印机的意思,因为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一天到晚和影印机呆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绰号。
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是什么?
——理想主义以及躁动不安
对于“高人”这一评价,曹景行谦虚地表示他不是“高人”而是一个“老人”,一位近70岁高龄仍然坚守在新闻岗位热情不减的老人。据他介绍,有许多资深的新闻工作者都是真正到了干不动的年纪再选择退休,如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华莱士就一直到了88岁才因健康原因选择退休,而他担任主持的节目《60分钟》里所有主持人的平均年龄也达60岁。
曹景行表示,从事新闻行业待遇并不高,付出的时间和辛劳更是远远多于回报,而让这些新闻工作者一直坚持不懈的原因有二,一是理想,二是热爱。他以采访越战从而影响了美国政治的记者克朗凯特以及许多从事公益事业的知名媒体人为例,指出新闻工作是少数几个能让理想主义者实现理想的职业之一,不单单是为养家糊口,更要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即使辛苦,也有其意义。而从事这个行业,新闻的冲动与热爱更是必不可少,在曹景行眼里,“对新闻有本能冲动、躁动不安”的人更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在媒体变局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思考并掌握共性的东西
“现在的传媒业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关头。”曹景行说道,“在这样的关头,传统媒体该怎么做,新媒体该怎么做,在转折到来的时代,我们该做些什么,这些谁都看不清,都需要去实践、去思考。”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对于“高成本、大架构”的传统传媒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均开拓了网络传媒的版图,但迄今为止新媒体现在还未形成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与规律,仍处于实践中摸索的阶段。
曹景行结合自己的经历指出,媒体经历的历次重要变革都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与冲击。如何应对行业的变革?他以凤凰卫视举足轻重的十位新闻评论员为例,这些评论员原先都没有做过电视新闻,但他们将之前写社论、报道的深厚积累应用到了电视评论上,将平面媒体的思维方式很好地转化为电视评论的思维方式,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特别提醒到场的传媒学子,作为新一代的传媒工作者,无论在学习还是实践中都要努力找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通之处,并掌握这些本质的共性的东西,才能适应未来无法预测的行业发展与变化,方能在技术进步的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行业变革,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在行走中感受世界、把握机会、积累经验
在面对传媒行业的变革时,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对此,曹景行讲述了自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采访胡锦涛的经历,详细分析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需要的判断力、洞察力及应变力。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怎样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领导人的行程安排;在重重阻碍下,怎样进入现场,并把握机会成功采访到需要的内容,获得独家新闻。
他表示,有志成为优秀的新闻人,除了读书外,还要实实在在接触现实、把握做新闻的机会,要跑现场,了解世界的变化,这也是“行走”的意义。媒体人要全能,都要从普通记者做起;无论从事任何媒体领域的工作,都要拥有实实在在的采访以及行走的基础。
“行走”首先要出去和别人尽可能多的说话,其次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找新闻、特别是值得采访的新闻。曹景行以自己做纪录片《行走战场》,采访抗战老兵为例,谈了新闻的行走,而这个行走的过程,就是记者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最好的积累的过程。
“在知识、人脉、经验等方面,你的积累越充分,今后的转型也就越容易。”曹景行勉励在座的同学。他指出,无论媒体如何转型,都要以新闻事实为核心,要抓住事实。在自媒体门槛低、信息泛滥的现状下,如何培养对事实的把握和判断能力,在大量的消息中抓住核心的部分?此时专业的价值才愈显珍贵。
人物名片:曹景行,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编、《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目前主持东方卫视《双城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评论员,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著作有《香港十年》和《光圈中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