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独树一帜的时代感悟
发布时间:2014-11-07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10月30日晚,图信报告厅人潮涌动,学院2005届校友杨吉应邀为学弟学妹做题为“我理解的大学和时代”讲座,用自己的大学经历告诉大家,我们需要站在出风口来理解认识这个大时代,判断好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做好远景规划,掌握快速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努力,向着出风口起飞。

  “所学非所得,所学也往往决定所得”

   “所学非所得,所学也往往决定所得。”这句话看似矛盾,但在这个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却意味深远。第一个“学”指我们现在所学专业,但我们不能被专业所限制。第二个学是指习得的知识与能力,付出总有回报。

  大一那年的杨吉找到目标和超越的对象之后,把自己的大学生活着重放在了辩论赛、文化沙龙主持等活动上,以更好地锻炼这个时代所需的思辨、沟通能力。他每天穿梭在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阅读大量的书籍论文已成为了他的习惯,即使在中秋圣诞这些热闹的节日里他仍然没有离开自习室。杨吉说,“每个与众不同的人背后都有无比寂寞的勤奋。”这些刻苦的勤奋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验证了“所学非所得,所学也往往决定所得”这个道理。

  面对每一次机遇,都要“移形换位”

  2003年对杨吉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出版社的一个电话为他带来了进入传媒业的第一个机遇。放下电话后他以最高的效率看完了书并且写了洋洋洒洒四千多字的书评。面对营销编辑的讶异,他表示多写一些方便编辑删改,并且新书营销就在近期,若是拖拖拉拉耽误营销时间,那么这本书就营销价值会降低许多。正是这样的换位思考,急他人所需,让杨吉获得了更多的写书评的机会。

  从那年开始他也开始有了源源不断的机遇。肚里有墨水,脑里有思考,写文章变得容易,也让他能够在这个网络与媒体交织的大数据时代把握更多的机会。

  勇敢主动去敲门,从无数次的挫折中成长

  2004年,大四的杨吉主动推开了浙江大学法学系研究生导师办公室的门,一段时间后他接到了老师的电话,成功争取到了浙江大学免试保研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背着24万字的书稿跑了不下六家北京出版社,却遭到一次次的拒绝,几乎没有出版社会相信一个本科生可以写出如此专业的著作。他也敲过北京大学法学系老师的办公室,虽然杳无音讯,但他却以此激励自己,不能放弃,谁又能说最后的机遇不是来源于这之前无数次挫折的积淀呢?他坚信在这个跨界融合的新兴时代,机会是自己主动创造的。他深知只有理解、认识这个变幻的时代才能有“肥猪现在出风口也可以飞”的可能。

  与其等着机遇来垂青自己,不如为自己增加砝码,在每一次机遇来临前做好准备。

  定制远景规划,做好时间管理

  杨吉不满足于现状,一直在谋划着下一步。当拿到免试保研的机会时,大家以为他会去旅行游玩,或者与大家穿着院士服逛校园留影,可他却在自习室准备下本书的出版。每到年三十,大家看春节联欢晚会数着321倒计时的时候,他却在早已准备好的小本子上规划这整一年的计划,并且拿出去年的旧本子反思总结。

  想要比别人领先一步就必须要提前布局,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失败或可避免。在这个网络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有快速学习的扎实能力,紧随时代步伐的敏感嗅觉,制定远景规划的正确方向。判断大趋势,找榜样,傍“大款”,找先进。“我做好了远景规划,并且知道这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在无限靠近目标的时候,也是我们无限突破自己的时候。”杨吉表示。

  人物名片:

  杨吉,学院法学专业2005届毕业生。浙江大学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兼任网络与知识产权部主任),杭州摄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绍兴嵊州农村合作银行独立董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主讲人,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参与该栏目的嘉宾,大学时代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从法律人向传媒人,他一直奔跑在时代的前沿。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