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秉承纯粹信仰,不求刻意回报
发布时间:2014-10-1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曾玲晖,博士,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特聘专家、杭州市优秀教师,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杭州市首批“521”人才项目、 “131人才”重点层次培养计划,获杭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优秀论文类一等奖1次。

  近日,她被授予2014年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也是继肖铎副教授之后学院第二位获此荣誉的老师。

  十八年科研,十余年教学,从助教到教授,一步一步,曾玲晖走得坦诚而踏实。这不是机遇造就的成功,也不是灵感幻化的惊喜。年复一年地秉承追求的信仰,对待时间的回报她反而显得愈发平和:“我想,这份殊荣是源自于长久以来学生们的厚爱,同事们的支持和领导的赏识。”

  “对于您自己,您不想感谢些什么吗?”

  曾玲晖想了想,说:“或许也该感谢一下自己,在从事工作的时候保持纯粹吧。人只有不刻意追求回报,才能专心于眼下。”

  从“曾姐姐”到“曾妈妈”,称呼在变,厚爱不变

  ZUCC的贴吧里常有些学弟学妹“跪求”好课程、好老师的帖子,翻看一下医学院的记录,发现同学们对于曾玲晖的厚爱不断在升级。那一句句“曾姐姐的课不错”,“曾妈妈挺幽默,强推”……中饱含了学生们对于曾玲晖的信任,也印证了她的人格魅力。

  “药理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专业课程,我很能理解同学们无聊想睡觉的心理。”曾玲晖双手一摊略显无奈,不过倘若就这样就置之不理那绝非她的风格。“曾氏教学法”是她的独门绝技,也是她早年留学海外的心得与经验。秉承着严谨与新颖的教学核心,让药理学在保持逻辑严密的前提下多了一份特殊的探索方式。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记忆背诵药理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在掌握之后如何灵活运用,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合理实践经验,从而将“境外所得”消化为“境内存在”。

  此外,课堂上的过渡加入家庭趣味段子也是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教学妙招。“曾妈妈和她儿子斗智斗勇的故事真是令人捧腹,回忆起来连牵着的知识点也异常清晰。”新学生们初听起来笑得前仰后翻,老学生们则埋头笔记间忍俊不禁,“受体长期受激动剂和抑制剂的影响,受体数目和敏感度会发生改变。就像如果我不让儿子玩电脑,他就自动条件反射了,娱智降低看见什么都能玩半天。”

  “曾氏教学法”妙招之三乃课后作业,同样精彩。如果说自助餐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就餐方式,那么自主选作业是不是一样让人欢喜?曾玲晖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教学时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非常愿意以多元化的主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主战场。只有兴趣才能驱使人们不断去探索和前进,只有体贴和理解才能让学生愈发珍惜老师的良苦用心。

  爱科研,爱家庭,爱在默默付出后升华

  在很多同学看来,科研过于“高冷上”,令他们崇敬迷茫却不知如何入手。可对于资历深厚的科研人曾玲晖,科研就像是做菜看孩子一样平常而质朴。

  “别把科研想得太复杂,其实简单得很呢。”曾玲晖目前是医学院科研项目的领头人之一,也是完成杭州市“重中之重”药理学结题汇报的执行负责人,她对于学生接触、从事科研是非常支持的,同时也推心置腹地表示科研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起因可以很庞大也可以从一个狭小的领域出发。一颗螺丝钉就能决定一幢大厦的屹立与瘫倒,一个小疑惑或许就是你今后毕业材料中最大筹码的开端。“最重要的是,你敢于去试一试,试一试怎么样都不会后悔的。”

  “但科研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您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曾玲晖的回答举重若轻,“很简单,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而我只是把别人用来看电视剧、逛街那些easy time用在了科研项目上。”

  每一天的生活其实重复度很高,褪去了教师身份,下班后的曾玲晖似乎柔和了大部分的棱角,她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向家人们讲述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也会对着儿女们撒个娇讨得一些出自理解的关爱。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角色,家庭的重要性她比谁都清楚。因此在学校的优秀品质她在家里也一样发挥得漂亮。她将自身的踏实,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经历毫无保留地与儿女们分享,并提醒他们牢记:做你想做的,但保持一颗纯粹的心,不要想着前方可以回报你什么,而是享受眼下。

  一个温柔的母亲,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这样的结合在曾玲晖身上一点都不突兀。因为这两个角色都是那么默默地在付出,以爱之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