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破旧立新,由“改革”向“常态”化迈进
发布时间:2014-06-09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尤其是站在社会舆论风尖浪口的大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如何做到“教有所长,学有所成”,如何变革“课本为主,实践为辅”,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展现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将建设成效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受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堂认证,迄今为止共认证了34个示范课堂,以点燃学院教育创新改革的燎原之火。这学期的示范课堂认证也在进行中,记者特选择了几个申请认证的公开课堂进行采访,以期体验个中妙处,更期待着从“改革”走向“常态”后的广阔前景。

  以案为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绘本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足数岁的儿童能将一本几米的绘本看得津津有味,且合上书本之后还能与你转述故事?也许你会觉得是几米技法高超,画风可爱。但最重要的原因实则在于四个字——劳逸结合。

  简洁的故事与多彩的图片相恋了,优势互补,和谐美满。那同样枯燥的课本知识与案例合作了,是不是能让教学事半功倍呢?这个答案,将由法学院的李海龙老师通过“经济法”的课程来告诉大家。

  课程主要是分为三块:教材知识点、教材内容的扩展、时事热点分析。听着这三大模块也许就有同学要昏昏欲睡了,别急,这三大主干任务中间有风趣的案例加以联通穿插,顿时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案例式教学是李老师的绝招,屡试不爽。在分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公开课上,ppt上展示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康帅傅、瓢柔、大白免、汪汪雪饼、娃娃哈……乍一看还不打眼:都见惯了的驰名品牌,老拿出有意思吗?可是你再仔细一瞧,忍不住就会笑起来,不得不佩服这些商标“创造者”的“机智过人”。

  抄袭盗版,反抄袭盗版,一窝子乱哄哄,“韩寒不是‘神’,方舟子不是‘人’。”李海龙甩出当年微博热点,韩方口水战的例子来向同学们解释,把整个班都逗乐了,课堂氛围也调动了起来。

  “毕竟是大学生,爱笑爱闹的天性改不了,这个世上没有哪个知识点是完全枯燥无味的,要不然也不会一代代传承下来,重点是怎样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这话说的既实在又妥帖。也表露了工程分院邱祁老师的决心。《机械几何精度设计》是一门看似比较枯燥的课程,虽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也被戏谑为“鸡肋”。

  如何改革,如何将枯燥变得有趣?这是邱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精度设计的操作性较强,同时会涉及到很多的机械部件与一系列复杂的细节操作。邱老师将目光转向了诙谐幽默的授教,多问多强识的道路上来。课上,他通过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来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他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针对他所给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为了提高效率,每组还会派出一个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向全班进行解答。此外,为了防止搭顺风车的同学存在,邱祁更是想出一个妙招,每次回答的负责人会在小组内部轮流交换。这样,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一些不善于表达学生的自信,可谓一举多得。此外,他会播放一些有关机械制造零件的视频,举很多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的机械设计案例,不但自己分享独到风趣的讲解,还让学生自主分析,加深学生对零件的印象。

  “以赛促教”——给自己爱的鼓励

  时间就是金钱,对于课程安排长达四节课的《会展策划与文案》来说,高效、联动、活跃并有所获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摆脱常规传教式教学的枯燥氛围,传媒学院的顾杨丽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开辟了属于她自己的“杨氏教学法”,其精髓便是“以赛促教”。

  “把课堂从老师手里转接给学生,让学生更通透地去理解。”秉承着“杨氏教学法”的一贯先例,开课之前都要进行一个名为“爱的鼓励”的节奏性鼓掌仪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开篇将课本弃之一边,先从多媒体的案例播放开始。一段结束,请学生轮番分析其定位、优劣、诉求等等,不过规矩之一是切勿重复,否则表演节目。学生的回答必然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不然顾老师的犀利“找茬”那可是一针见血,半点含糊没有。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杨式教学法”之精妙可在“以赛促教”上。“参赛促教”,顾名思义就是课程紧密对接会展策划类比赛的联动机制。“大家亲身实践后,才会更懂得创新、应用能力。”顾杨丽特意设计了一个“重演比赛,学生互评”的课堂环节,让参赛的同学们分成A、B组,A组同学上台展示此次比赛的成果,B组同学则从中找出不足并提出建议予以改进,评完之后角色互换,B组同学展示A组评价,同时顾杨丽还给评价最多最有价值的一组以适当的奖励,“礼品有限,情意无限哦!”

  寓教于乐的方式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知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一样。“我希望同学们在我的课堂可以去收获三方面:一是会展策划的基础知识;二是树立会展专业的意识和理念,提高会展策划的能力;三要学会活学活用,注重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顾杨丽表达了自己的教学期望。  

  教学成果斐然验证了教改的有效。在学院的第六届会展策划大赛,进入复赛的12支队伍有8支队伍的主力选手来自本课堂,进入决赛的8支队伍里有6支队伍的主力选手来自本课堂,更是包揽了一二等奖。

  策划与文案作为会展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顾杨丽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去形成一个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以参赛促进学业,通过分析案例来教学的课堂模式是我所想的。”

  自我展示——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能流利地背诵,说明你记住了;能娴熟地运用,表示你学会了;能自若地解释,证明你理解了。学习最好的境界是以自己的观点对知识加以诠释和解读。那么,老师又是怎样促使学生实现这一境界的呢?

  《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文化知识课之一,也是外语分院查叶娟老师的拿手好戏。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六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爱尔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人民、节日、教育、娱乐等。虽说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学习,但查老师的课堂学习起来却毫不费劲,反倒逸趣横生。

  你知道“presentation”吗?如果你还不太懂,那就来吧,查老师将带你走进学生自己的英语脱口秀世界。开课之前,查叶娟会安排两位同学通过PPT的形式进行课前展示。一位介绍的是英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另一位则呈现英语国家的热点新闻,每位同学分别有2-3分钟的时间,要求用10句话左右的文字加上相关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并且在末尾会有提问环节。整个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全英文讲解,这样不仅增长了台下“观众”的见识,也锻炼了台上“展示者”的口语和表达的能力。这实在是个小小脱口秀节目,如此学习是不是其乐融融呢?

  如果还不过瘾,那信电分院金晖老师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会让你觉得更加有趣刺激。

  同样是教学成果展示,但金老师却有别样的称法名曰“成果分享会”。如果你觉得这是类似座谈会、茶会一般平平淡淡、闲言碎语的话那就错了。“单片机的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强,它要求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突出。”金晖在课的一开始就如是强调道。在成果分享会开始之前,他已经要求学生们自由组队,并且自主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操练。

  届时每一小组都会派遣一位小组长到前台来进行成果的展示和讲解,展示分为三个内容,一是运用单片机原理制作的效果图的呈现,二是操作代码的解释,三是制作成品的流程图的表达。之后接受金晖老师的“辛辣”点评,同时小组成员也不能幸免。这也就是说,如果小组中某一人没有投入地参与进去,本次展示就将面临out。

  如此激动人心的一对一,一对多的连环提问测试,将所有的学习疑点难点都突出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格外“动心”。

  动手实践——知识点为骨,实践为其血肉

  知行合一方才是教学的题中之义,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课堂多仅仅局限于“知”的传授,对于“行”实在是忽略了太多。

  意识到不足就要弥补,否则教育改革不过是纸上谈兵。“知与行之间的差距是十万八千里的,我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对实践感兴趣,真正认识到实践对设计的重要性。”这是创意分院刘立承老师的信条。

  刘立承主讲《模型技术与制作》,这是一门创意分院的专业必修课程。与其他分院专业必修课相类似的是,一旦与专业挂钩的名号总会让学生隐隐产生一种抵触感。因为既然是专业课,那么对专业性知识的掌握要求就比较高,课时往往也很长。如何让课堂深深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但不以牺牲课堂知识点为前提?这成了刘立承最常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善于寻找创意之点、学会对‘事理’的探究,培养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想这远远比课堂上单纯地传授知识点要更有收获。”由此可见,“刘氏课堂”的第一宗旨就是实践。打破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条条框框,特立独行地开展出“知识点为骨,实践为其血肉”的理念,积极地运行到课堂中去。

  刘立承的课堂是轻松的,没有条条框框沉重的旧规矩和课堂规则。每当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时候,同学们便可以不局限于自己的座位,可以自由地组建小组进行讨论,可以寻找和借助任何其他事物完成模型的制作。“模型的制作是一种思维和创新的过程,创造是需要轻松的环境的,我不会要求我的学生保持绝对安静和绝对独自,我要的是他们不同想法的碰撞和交流。”

  他虽风趣却也秉持着实践性老师独有的严谨态度,一分一毫的失误都是他眼中容不下的砂砾。“我要你们时刻记住0.2mm的误差。”他不允许学生超过他规定的0.2mm的误差,并且在第一节课上他就郑重地强调“细节决定成功,而细节是由态度来的”。刘老师要求的“0.2mm”也成了学生时刻鞭策自己的标杆,在内心不断要求自己进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