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正视历史 学会判断 以史为鉴
发布时间:2014-06-03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洋务运动是反动还是进步?甲午战败的清朝败在哪里?清末新政为什么最终“翻船”?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结局?5月29日,著名学者郭世佑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历史的误读从何而来?”的讲座,为大家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做出求真的努力。

  郭世佑的讲座吸引众多师生参加,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增添了很多座位。讲座也吸引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斯荣喜、党委副书记刘玉勇和副院长朱永平等学院领导前往聆听。

  历史的误读从何而来

  郭教授介绍到,近代史误读的原因主要在于四个难点:一是资料很多。除了官方文史资料,还有大量的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而这些资料都有可能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并不能不经过考证就全盘接受;二是历史人物具有多样性。用简单的非好即坏的评判标准是学不好历史的;三是后人对历史的研究有政治压力;四是情感和理性的博弈。许多人研究历史会加入自己主观的情感,从而造成失实,因此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要把主观的东西降到最低。

  郭世佑认为,从中小学开始,过于简单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和过于标准化的考试给了学生非黑即白的历史观。现当代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读书看书,对人物片面的理解,无异于书生谈兵,是一种不好并且不提倡的做法。之后郭教授用梁启超,曾国藩等人的例子来很好的阐述了1+1>2的思想;用在中国满负盛名的白求恩与国人鲜有人知的何凤山做对比,突出情感与理性的矛盾博弈。

  历史的误读如何避免

  “大学的使命是让学生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历史的答案不止一个,尤其是近代史。”郭世佑向大家提了几点建议:概念要明确,资料要多读,视野要开拓,标准要统一,观点要客观。

  郭教授强调,概念是前提,只有搞清楚像主义、革命、阶级等概念,才能减少误读。此外,评价一件历史事件的标准不同,结论显然会不同。因此我们要保持在历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历史的威严。“把事实讲清楚了,评判自然就出来了。”对于大学近代史课堂,他提倡学生们自主阅读权威研究学者们的作品,以此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随后的提问环节,师生们更是积极踊跃,提出了较为专业的问题,如“中国的传统法律能为今天的法学研究提供什么借鉴”,“民主的普世价值能否从国学中习得”等,得到了郭教授的称赞。也有浙江财经大学的老师慕名前来,提出了“民主是否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等问题,郭世佑对此一一作答。

  一场讲座的时间有限,无法讲述众多历史事件,也涵盖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却可能是重塑历史观的一个契机。唯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少犯错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准。

  人物名片

  郭世佑,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历史学科筹备负责人,历史学研究所所长,文化哲学专业博导,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郭世佑被公认为集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跨学科作者与著名学者。主攻中国近代史与中国法律史研究,兼及历史哲学、中西司法制度与改革、大学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国学等问题。1998年新浙大成立时,被选为做校园巡回演讲的十二位教授之一,近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连续两次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位教师”之一。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