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晚,“城院大讲堂”之名师讲坛郑树教授专场在行政楼101会议室举行,讲座以“怎样做好医生”为主题,融入了她从医为学60载的经验,为在座的医学专业学子上了最为生动深刻的一课。学院院长吴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斯荣喜等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郑树教授就对“怎样做好医生”一题分两个层面做了诠释,一是怎样做好“医生”这个角色,二是怎样做一名“好医生”。之后,她就当今的较为敏感的医患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现在医闹问题的关键是因为两点,一是医生太少,二是社会的认知出了问题。”郑树教授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医生实在太少,医生每天的工作量往往非常大,工作时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难以空出,因而无法分出太多的精力给每位病人,这也是医闹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对此郑树教授表示应该扩大医学专业的招生,并扩充医院里医生的编制。同时社会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目前医学界对一些疾病并未有透彻的研究,而疾病的一些突发情况也是难以预测的,毕竟医生并不是万能的。
接着郑树教授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医生的精神信仰并分享了一些临床的经验。从2400年前希波克拉底的宣言到日内瓦宣言,再到近代的爱丁堡宣言,对于医学的定义越来越完整,而对医生的要求同样也越来越高。对于医生的定义,郑教授引用了中国的外科泰斗裘法祖先生的话: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当医生。而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则是信任与理解,服务与学习。“一个医生真正幸福的是用他的才智辛劳换来病人的康复。”郑教授表示,“想要做一位好医生则必须兼顾崇高的人品道德,一定的知识才学,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备健康的体魄,即德、智、能、体四个方面。”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郑教授也把裘法祖先生的这句话送给了在场的每一位临床专业的学子。这短短几个字概括了她从医60年来做人、做事、求学的态度,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上,郑树教授一再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而回想起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郑教授聊起了在那些寒窗苦读的岁月里的趣事。当年她还是学生时,为了在图书馆占位置,其它专业的人都用书来占位,而郑教授和她的同学们却在桌上放了医学生独有的骨头,从此在激烈竞争中抢到一个位置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行医贵在坚持。郑树教授谈起了她当年在海宁筛查、研究直肠癌时的经历,她的课题组历时20年,对海宁市24.4万3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普查,明确了大肠癌的高危因素,包括环境、饮食等外因以及遗传易感的内在因素,使得海宁市20年累计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下降31.42%和17.56%,而这长达20年之久的坚持与努力,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从医六十年,面对困难的时候,郑树教授表示心态的调整和问题的解决很重要,要做的是把每一次教训都变成经验。“主见而不主观,自尊而不自傲,自信而不固执,我希望现场的每一位都能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做到这几点,医学的未来是你们的。”
“做一个品学兼优学生,德才兼备的医生,锐意创新的医学科学家!”讲座最后,郑教授以这句话来作为对同学们的期望和要求。郑教授为这次讲座做了充分准备,并精心制作了PPT,而且八十多岁的她全程站着完成了2个多小时的讲座,这样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敬业精神无一不让现场学生感动。
人物名片
郑树,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历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全国抗癌协会专家顾问组副组长,中华肿瘤学会委员,亚洲结直肠外科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医生学会副主席,《中华肿瘤杂志》副主编,《实用肿瘤杂志》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中华医学杂志》(中文)、《世界胃肠杂志》(英)、《中德临床肿瘤杂志》(英)、《肿瘤》、《中国临床肿瘤》、《中国癌症杂志》、《癌症》等十余种专业杂志的编委。
2005年入选美国外科学院(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并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十数种中英文专业杂志的主编或编委。被聘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教授,2005-2010年Rugters大学客座教授。自198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郑树教授从事肿瘤外科的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结合基础研究,在大肠癌、乳腺癌,特别在大肠癌的早诊及基因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