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呼唤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与理性回归
发布时间:2013-10-29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10月24日晚,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师生们做了题为“道德情感与人生境界”的专题报告会,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选择,呼唤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与理性精神。讲座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浅谈道德情怀缺失的现状

  “时下社会,大多数人对道德的认知混乱,没有形成主流的道德价值观,无法判别道德与否。”一开场,罗卫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下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这种现状很大原因在于现阶段对人文教育缺乏重视,“立德树人应该是我们大学教育的一个着重点。”“大学教育的本意应该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而大学缺乏人文教育是现今社会道德界限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大学的育人教育究竟应该学什么?罗卫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首先,学习对世界、社会的认识,形成世界是什么的正确认知,确定自己的科学理性。其次,培养丰富自己的情感,能感同身受于他人命运,能对弱势群体有强烈同情能力。

  “中国大学在解放以后培养的本科生主要是面向社会实践、面向现代化建设,”诚然,我们的大学培养了很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极大的不足,社会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反省,具有批判精神的人。“社会如何发展?文明该往哪儿走?对于这些问题在我们社会是鲜有人思考的。”因此,罗卫东认为人文教育并不成功,涉及方方面面,构建人格方面也存在着缺失。

  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

  “道德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基本定律,正如力学是解释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一样。我们人类服从的是道德规则,本质上并不服从于力学的规则。在人类社会当中是道德赋予了我们意义,没有道德的人其本身对于这个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罗卫东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情感虽然是无形无质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

  作为社会人,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在其本质上是道德精神情感满足后的幸福。“随着我们道德精神上的提升,我们快乐的层次也会逐步升高。”对此,罗卫东举了特丽莎修女的例子,许多人也许认为特丽莎修女一辈子都在付出,很苦,但正因为她的付出,所以她一直都在一个很高的境界上快乐地活着。罗卫东认为,特丽莎修女的节俭、她的付出,都是她快乐的源泉。虽然获得很多诸如诺贝尔和平奖之类的荣誉,但是她一点都没有觉得自己伟大,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伟大的,她感到的只有快乐,那些所谓的荣誉都只是副产品。而特丽莎修女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便是其道德情感境界高的一种具体体现。

  将道德情感与人生境界相结合

  人生境界如何划分?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而儒家、墨家和尼采这三种思想流派对人生的境界也有各自不同的划分。

  “如果能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那么你就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我们的人生可以从小人提升到圣人。”罗卫东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孔子最为重要的一个信念,孟子也是如此。”一个人当下的人生境界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拥有一颗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心。

  讲座最后,罗卫东以“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成为理想的人?”两个问句结尾,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涯指引了方向。大学的根本是获得快乐,学会如何从知识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强化道德情感,提升人生境界,即使现在还是碌碌无为的自然境界者,也可以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产生向往心灵境界的愿望。

  人物名片:
  罗卫东,教授,哲学博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兼光华法学院院长,浙江省人大常委,民盟浙江省副主委。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学术月刊》、《经济学动态》、《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摘转。多次获得教育部、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代表作有:《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经济学与道德》、《比较经济体制分析》、《经济思想通史》(第四卷)、《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等。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