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传统文化的意境中,伞往往被赋予了诗意的情愫;而进入快节奏发展的当代社会,这一生活中的常用之物,却越来越为人所熟视无睹。近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老师设计了一把伞,兼具功用之外重拾其诗意内涵,并在国际上斩获大奖。这把简单到一眼就可以看尽——一眼却也看不够的“竹语”文化伞,终在大浪淘金的IF设计大赛和红点设计大赛中,骄傲地摇曳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
“竹语”是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分院的青年教师李游、张帆和杨程参与设计,杭州天堂伞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此次得奖,实现了学院在设计领域获取国际重要奖项零的突破。设计者之一张帆就此次获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竹语”的前世今生
普通人大概会对IF觉得很陌生,张帆边解释边从一沓文件里抽出了一张看似普通的奖状,那是来自德国的“小铜人”——2013 IF产品设计大奖奖状。他说在业内流传着一种说法,IF设计奖被认为是“设计界的奥斯卡”,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含金量不言而喻。红点设计大奖至今已有58年历史,通过对产品设计、传达设计以及设计概念的竞赛,每年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1万件作品投稿参赛,得奖的作品可以获得在德国红点博物馆展出作品的机会。红点设计大奖、德国IF设计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
据了解,此次大赛有54个国家4000多件参赛作品,参与者中不乏很多世界顶尖的制造商。虽然如此,当设计了“竹语”之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帆和他的合作伙伴也报名参赛了。此前,IF奖这类奖项基本都是企业囊获,和学校几乎不沾边。
说起此次获奖的缘由,还要追溯到2011年暑假和天堂伞业合作开展的一个为期近两周的“创新设计营”活动。参与者都是学院学生,在激烈的头脑风暴中,他们给出了一些很不错的idea,以及一个不够纯粹的关于伞的创意,就是这个团队为之后“竹语”伞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张帆等老师进行了后续的深化设计。

创意要天马星空,最终却要回归地上
所有的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是最终却要回到地上,这是张帆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于好创意的定义。而idea变成“竹语”伞的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而复杂的。为了契合当今绿色环保的主题,并且因地制宜,结合临安盛产竹子的本土优势,材料上便基本选择了竹子。
敲定材料后便是深化设计,三位老师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作为主要设计者的李游老师和天堂伞业公司的工程师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张帆、杨程则带领学院学生团队参与其中。从平面设计到第一把不甚完美的样品伞出炉就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期间他们也多次深入安吉去选择原材料。
越是诗意的东西,其制作过程往往越不诗意,譬如张帆提到“竹语”最具特点的手柄时,就感叹道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是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几遍,有时图纸上看去已经很完美了,但制作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或是外观有了偏差,或是使用有了不便,不得不承认设计到实物的距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但距离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次次的讨论、修改、打样后,最终完成了“竹语”的点睛之笔——设计了一个有镂空大椭圆的手柄。“产品设计要与人互动,能够传达信息,而这个手柄在直观感受上是简洁硬朗的,体现了竹子虚怀若谷和坚毅挺拔的特点,而且它也并非华而不实,这种设计方便了日常的使用。”张帆解释说。他们甚至还设计了一块精致的小木牌,能够悬挂在手柄上,和整把伞相呼应。
伞面的材料也取自竹本身,采用竹炭纤维经过防雨胶涂层处理,凸显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颜色上除了经典的黑白款,还有以黑白两种颜色作为基调的其他款式,比如西湖新新十景之一的六合听涛,运用简洁的线描在伞的边缘勾勒出钱江潮、六和塔,“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的气势跃然而出。除了西湖十景与“竹”相拥的“十景”系列伞外,还有从竹与中国文字的最早结缘开发出的“竹言”系列伞,刻有杭州老地图的“地图”系列伞……九大系列的人文创意,让一把小小的伞转出了无穷的人文意蕴。

独一无二的“竹语”
当这样一把伞设计出来的时候,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或许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要贴合伞的特点,要结合天堂伞业的特色,还要具备杭州的文化意蕴。自古描写竹子的诗句不在少数,竹子所具备的品格也被挖掘得淋漓尽致,那么还能有什么合适的名字呢?经过一次次的提出、否决和再提出,三位设计者一致选择了“竹语”一词。顾名思义这就是“竹子的语言”,无法诠释,就让竹子自己来说话——也许如雨巷里油纸伞的低吟,也许如断桥上西湖绸伞的绝响,但究竟是什么也就见仁见智了。
由于“竹语”伞是和杭州天堂伞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因此具备了一些创意品所没有的价值,所有的一系列创新设计都是由三位老师和天堂伞业的工程师合作,学校的学生团队辅助完成,最后获得国际上的肯定。“这把伞是可以作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个典例的,尤其是在中国的雨伞制造业,之前还没有一把独具特色的雨伞出现在市场上,于是它有了核心竞争力。”张帆表示。
而当问及“竹语”是否说是他们最好的设计时,张帆略微思索给了肯定的答案,但也表示“竹语”还有诸多亟待改进的技术问题——收伞有些不方便,并且由于无法折叠,在携带上也略显累赘,这些不足将会在日后进行优化。
热爱生活,从大自然的点滴中汲取灵感
至此,也许我们会好奇,这把伞背后的设计者的生活是不是也别具一格,就如同以前的文人雅士般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张帆笑着否认,“其实大家都是工科毕业的,实在也没沾染多少文艺气息,不过却热爱生活,会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点点滴滴,然后从中获得些许感悟。”张帆认为创意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灵感乍现,更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涉猎广博的知识,让这些东西在自己的心里吸收、酝酿、转换,而这将会是以后设计之路上的源泉,不断给予自己清冽的活水。他也提醒同学要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去做,心思到了也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在创意中1+1往往大于2,适当的合作会让设计事半功倍。
“当看到第一把成品伞的时候,好像自己的孩子,经历重重困难,经过种种等待,最后安然落地的幸福和激动;当知道获两项世界工业设计大奖的时候,则仿佛这个孩子在历练后,获得了别人的鼓励和赞赏,站在领奖讲台上时的欣慰和成就感。”张帆对于“竹语”设计之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努力之后能够品尝到这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