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法庭模拟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浙江八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诉杭州市工商管理局余杭分局行政诉讼案。
“根据陪审团的最后意见,本席宣判,被告卡尔布鲁索故意杀人罪名不成立,当庭释放!”旁听席上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不是在真的法庭,而是发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模拟法庭上的一幕。
这场改编自美国“辛普森杀妻案”的庭审曾在高校中巡回表演过,以另外一种形式让同学们感受了英美法系的特点。为了适应大陆法系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拟法庭”的开展已有多年历史,指导老师以生活中办结的案子作为素材再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审”,最后把同学们办的案子和真正的结案卷宗进行对比,已成为法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一大特色。
从法律成为一种专业后,法学教育一直是困扰着专业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未能以法律为职业;而部分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却没有受过系统良好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似乎在法学教育过程中无法避免。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如何让法律专业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这是困扰法学教师已久的一个难题。针对法科学生不适应社会与法律人才相对过剩这一现象,袁继红及她的团队依托产学合作机制,以职业为导向,设置复合应用法务方向,强化综合实践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推动职业导向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被评为学院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2012年浙江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创新培养模式:“2+2”模式与“课程群”设置
教学模式的创新永远不是孤立的从头做起,而是一种借鉴、学习与再创造的过程,法学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法学院副院长袁继红及其团队借鉴国外广泛推行的NVQS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集聚实务部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导向和应用型法律人才规格为指引,打破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袁继红表示:“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地位,使之与学历文凭并重,促进教育培训与企业生产活动更紧密结合,全面认证劳动者的能力使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同时促进就业前训练和发展继续教育。”
与其他行业相比,法律职业更注重经验、注重运用能力。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变化是提升应用能力和复合交叉能力。因此,法学院开展了“2+2”教育模式,一、二年级夯实基础,三年级推行复合交叉法务方向,设置实务交叉课程群。所谓的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其设置方法是从政府、司法、市场、国际四个方向出发,每个方向在大三、大四时都有五门专业课,每位学生除了必须选择自己方向的两门专业课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其他方向的课进行学习。以大三第一学期的国际法务方向课程为例,学生除了必修方向的国际经济组织法与国际贸易法实务之外还要自由选择其他三个方向六门课中的几门。对于这种相对较新的培养模式,法学院的唐同学说:“这样的设置可以选择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选择性扩大了,也让我更有了学习的动力,拓宽了知识面。此外还可以让我自由安排时间、课表与行程。”这一模式的推行训练了学生对应职业所需的实务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增强社会竞争力。“除了灵活选课,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之外,大三我明显感到自己在法律专业方面学到的知识更专也更广了。我不仅可以学到自己专业方向的课,还可以选其他与专业相关但又不同专业的课,对今后从事法律方向的职业有很大的帮助。”唐同学表示。
辐射人才培养:“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
《检察实务与审判实务》这堂课由拱墅区人民法院金炼法官以及已退休的杭州市人民检察院胡根明检察官等五人拼盘授课,丰富的实务经验让第一课堂也充满了第二课堂的因子,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得有滋有味。这也是袁继红团队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一部分——除学院任课老师外,充分依靠业界精英,组建实务导师团队,补强师资职业性,专业人士融合实务技能与经验,指导学生实训与实战,全过程参与职业法律人的培养环节。
在2011年11月和12月,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及实务导师,赵丽华律师分别为法学院大四毕业班同学讲授了《非诉讼法律服务实务》和《医疗纠纷处理及赔偿程序》等实用性法律技能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与就职岗位更好地对接。“在平常学习课程中,学校的老师一般更注重理论上的东西,对实践关注较少。而校外的行业专家及精英们教的更多是如何运用知识。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讲实例,传授面对类似情况如何处理的方法。”大三法学专业的包同学说。她还回忆到,在《审判实务和检察实务》课上,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王江桥老师给他们讲了一个唯冠与苹果ipad产品名称之争的事情,给大家普及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增加了在实务中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与途径。
除了引进校外的一些业界精英与专家外,学院教师也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产学合作机制,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凭借理论优势,主持多项政府创新管理重大课题,为政府决策拟定方案,如主持杭州的户外广告设施管理条例的修订,主持省、市旅游条例的制定,参与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方案研究等,还与政府部门共建应用型研究机构,如浙江省法学会旅游法学研究会等。从共同承担项目,参与政策拟定到共建研究机构,为当下政府创新管理出谋划策,实现理论应用的转型,提升教师对外拓展能力,使得学科综合水平有明显提升,特色方向在浙江省领先,服务地方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并形成了产学深化互动,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积极将最新成果辐射人才培养环节,为人才培养注入新鲜力量。
依托产学平台:“专业”与“社团”结合
法学纯专业性的理论教学容易让人感觉枯燥、死板,学生兴趣不大。针对这个普遍问题,教学团队本着致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准入能力的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依托合作平台,发挥社团特质,将专业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开展法律职业实训、模拟公务员面试、律师进社区和法院执行工作,从仿真实训到全真实战,让学生自觉融入法律职业共同体。
目前法学院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就有律师进社区、模拟公务员面试、模拟法庭、模拟调解中心、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律师事务所等。袁继红表示,专业与社团结合,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交叉复合。比如说在模拟法庭中同学为了更好地体验法庭上的各个角色,会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走访法官、律师,熟悉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并且研究不同国家、法系的诉讼模式以及不同诉讼模式下相互配套的制度、规则、法庭布局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法学专业1002班的王同学是法学院实训基地模拟检察院的一员,在其中担任公诉人的职务。大一大二两年的时间,她办过不少“案子”。“参加模拟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后,我对案子的办理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也让我对某些知识点记忆更深、理解更透。”某次在考刑事诉讼法时,王同学忘记了卷子上的关于诉讼时间的知识点,正在绞尽脑汁回忆书中理论的时候,突然脑子里闪过了一次在模拟法庭办理案件的场景,那是一个与题目相差不多的案例,参照案例,王同学很快做出了题目。大三的法学学生在大二的暑假都经历过一场实习,这时模拟法庭的经验就帮了大忙,王同学自豪地表示:“因为之前我有类似的经验,所以在暑假中期实习时我比其他的人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
法学院与实务部门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备受社会媒体的关注。2011年5月3日,《浙江日报》图文并茂整版刊载了《一场模拟面试,解开考“公务员考试”的神秘面纱》一文,详细报道了法学院与杭州市拱墅区政府举行的“区校合作——公务员模拟面试”教学,充分肯定了这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依托产学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法学院从培养层次上着力提升法科学生的就业质量,2011届173名毕业生中,有73人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法科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达55%,赶超了省内公办院校。在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学院连续两届考取公务员或村官的毕业生人数均达到30人,从事律师业务的超过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