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总是在盛景不再后才低吟“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人面何处空余春光之际才忆起当年“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笑语嫣然。但是还有一些人不甘如此,他们努力把握当下,带着一腔挚爱行走在追寻梦想之路上。10月24日晚,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新教授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进行了题为《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的主题报告。让城市学院的莘莘学子有幸领略了他那一场场震撼人心的旅行,感受他集数学家、诗人、行者等身份为一身的璀璨风采。
拥有多重身份的蔡天新,并没有特别侧重那一个,于他而言,这些常人看似有些对立的身份早已融合无间,而他又带着这样的身份一路前行,乐此不疲。
数学
——右手执笔作学术
蔡天新15岁考入山东大学,24成为博士,31岁晋升教授。他作为一名数学教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谓数学,即可以计算的学问和可以学到的知识。同时对比了中西方对于数学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人应该多提出原创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去解决国外前人留下的问题。就是这种独到的见解让他不断思索不断前进,近日他便提出了自己的原创性问题,并发表在新书《数论》上。
蔡天新自幼爱好文学,父亲却为他选择了数学专业,而他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明朗。数学让蔡天新得到许多旅行的机会,他常常要去国外做交流、开会,借这样的机会已走了上百个国家。对此,他引用哈尔莫斯《我要做一个数学家》中的话道出了心声——“学数学就是要走遍世界”。
蔡天新借着数学走遍世界,但也在走遍世界中学习各国数学新理论,获得关于数学的灵感。他认为数学和写诗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都需要灵感,尤其是他这种研究“数论”的数学家,面对变幻无穷的数字需要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旅行给了他发现的机会,让他能轻松地将数学也做成一门艺术。
诗歌
——左手轻捻冷玫瑰
褪去数学家的外衣,蔡天新浪漫的气质彰显无遗。作为一名诗人,他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人在旅途的他常常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诗人朋友,在国外安静的小酒吧也常参加诗会,朗诵他喜欢的诗和自己的诗歌,而他的作品《疑问》一诗还被印在某图书馆的墙上。
诗歌是创造性的东西,因此需要灵感,蔡天新在旅行中获取灵感,反过来也用诗歌渲染了旅行。他还特别举例讲述小说家马克吐温旅行的经历,说起智利诗人聂鲁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易,试图让同学们了解到“玫瑰”的魅力。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蔡天新轻描淡写地表示做到这两点其实都不难,古代万卷书的容量和现在200多本书差不多,而万里路更是容易达到,因此在座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做到,以此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旅行增长见识。
旅行
——在远行中寻找灵感
说到旅行,蔡天新的脸上难掩兴奋,因为他酷爱旅行,他的数字和玫瑰也都和旅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首先解释了旅游和旅行的区别,前者是观看旅游风光,不假思索地按下照相机快门,而后者则是通过空间的移动获得灵感和启示,是用眼用心在观察。
但旅行对很多人而言是困难的,不仅因为做不到真正去“旅行”,即便是字面的意思也很难达到,连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孔子那句话后面还有四个字,便是“游必有方”,因此只要方法方式对了,还是有机会可以出去看看大千世界的。只有走出去,每个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自己不曾了解的东西,天地豁然开朗。
在讲座上蔡天新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旅行,而旅行的第一站说的竟是自身名字的由来——正是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赋予了他诗意的名字。之后,种种真正在路上的旅行数不胜数,丰富了人生,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而他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许多宝贵时刻,有的是转瞬即逝的怦然心动,有的是刻意营造的与众不同,他的照片展示令大家叹为观止。
“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使我们离家远行,来到这个梦一样的地方。”讲座最后蔡天新翻译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一句话,以此鼓励同学们去做思考着的旅行者,带着灵魂旅行,寻找属于自己的灵感。
人物名片:
蔡天新,1963年出生,15岁考入山东大学,24岁获博士学位,31岁任教授,33岁成为“东方之子”。 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 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有诗《梦想活在世上》、《漫游》,随笔集《数字与玫瑰》、《难以企及的人物》,旅行记《南方的博尔赫斯》、《与伊丽莎白·毕晓普同行》等十多部。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韩文、斯拉夫文、土耳其文版和台湾版的诗集、散文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