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教学核心优势
发布时间:2012-06-15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育人理念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育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固本、能力见长、素质取胜、特色鲜明”的内涵特征,按照“精致的核心教育、显式的能力教育、优质的复合教育”的思路,积极探索“扬长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创造着教育的价值。

  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群与特色专业方向,实施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

  核心课程群是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学院的核心课程群作为专业主支撑,包括通识核心课程群、基础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三种。通识核心课程群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基础核心课程群着重建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奠定学生学科专业发展基石,专业核心课程群为培养学生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方法提供坚实的支撑。通过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改革,为所在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学院在每个专业下按就业设置专业方向,目前有70余个专业方向。特色专业方向强化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践,实施职业能力教育。

  计算机专业在全省率先建立“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结合省级服务外包试点学校建设平台,探索出了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统计学专业强调统计与金融、经济等领域的结合,设立“金融统计与精算”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掌握经济学、金融学和精算学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金融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突破口,专业培养与高端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毕业学生受到业界欢迎,在实习阶段,就被多家会计事务所预定,并成为学院专业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

  法学院借鉴国外广泛推行的NVQS,采取“2+2”模式,回应职业所需,法学专业构建政府法务、司法法务、市场法务和国际法务的职业化培养体系,吸引业界精英作为实务导师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强化其对应职业的复合型应用技能。

 开设学科交叉型专业或专业方向、辅修班,实施复合式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搭建复合式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程教学,实施复合式人才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进校后选择专业的机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施“1+3”项目,每年从大一不同专业学生中选拔100名优秀学生进入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学习,实施“1+3”复合人才培养。

  以主修专业作依托,学院开设金融学、工商管理、法学等辅修专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打造学习不同学科门类专业的平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法商务方向,找准了法语国家与地区贸易增长而人才缺乏的市场空档,推行国际贸易专业与法语教育交叉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开设博学计划班、卓越工程师班、小龙试点班等特色班,实施人才的特殊培养

  学院开设了博学计划班,精心打造博学多识、创新实践、素质取胜、追求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累计有400余名同学在这个优秀团队中学习发展,约10%的同学通过“立交桥”转入浙江大学学习,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2012年学院将继续选拔80名优秀新生加入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团队。

  工程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内涵与质量,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双向推进,在基于CDIO的“能力培养谱、能力培养链和一体化方案”总框架下,从2010级开始推出了“工程学子卓越培养计划” 并组建“小龙试点班”,精心制定了与现有教学计划并行的科目培养计划,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模块,以“成长导向”、“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与科研能力”、“核心素质”为辅助模块,通过创建CDIO科目,落实学生的工程性实践与一体化学习,同期融入双业规划、创新素养与国际视野,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工程设计、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初具人生发展方向、均衡成长、扬长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实现“提升教育价值,惠及全体学生”的工程教育改革总目标。

  计算学院关注低年级优秀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知识体系系统性和应用性的培养,以“软件开发培育”为主,从每年下半学期末开始从大一学生中选拔出约30名优秀学生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该班学生的培养纳入到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体系中,通过“精品专业课程体系、开放型实践平台、国外交流优先计划、校外带薪实习”等平台的创建,吸引优秀学生投身专业学习、实践实训、学科竞赛中,引领优秀学生在科研成果方面实现突破,成长成才。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目前建有7个实验中心,20个实验室,16个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和近300个校外实习基地,获评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院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准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构建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医学院强调课程教学结合创新能力培养,做到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内容教学化。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科研实践项目,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教学内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让本科生参与教师正在进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本科生自主申请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从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巩固了相关知识,锻炼和提高了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支持专业能力培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附属医院与药企等)、多功能的校内综合性实践基地、市重点学科基地与重点实验室等提供了强大的依托平台。

  计算学院各专业从实际应用出发,设计包括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练-用”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途径,强调项目驱动的专业能力培养。各实践环节贯穿大学4年不断线,以渐进方式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家论坛、实训、实习等渠道,使学生逐步认同行业要求,增强职业素质。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软件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营造真实企业开发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各专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信电学院构建“学院+学院+专业”的学科竞赛体系,分别开展面向学院的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面向学院的电子设计、电子技能、“挑战杯”竞赛;侧重专业的如信息系的光电竞赛,自动化系的智能汽车竞赛,电子系的物联网、物流、GIS竞赛等。信电学院以学科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对接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创新实践团队,以老带新,梯队滚动培养,开展师生互动科研和学科竞赛训练等活动,并使相关的实践内容与后续毕业班管理的实践内容相交融,使创新实践活动常态化、持久化,有效提升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同时开展针对低年级专业兴趣提升的“新苗班”,为学院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近些年学院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学生科研成果喜人,分别取得国家级奖10项,省级奖80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3项,杭州市属高校大学生创新成果奖10项,院级学生科研140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7篇及多项专利和注著权。学科竞赛及学生科研平台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学生进入IT标志企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多。

  外语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暨浙江省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CCTV杯”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和“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交替传译),每年学院学生都能在这些大赛上过关斩将、出色发挥,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传媒学院会展专业采取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高级会展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筑“大会展教育”平台,以会展产业链条为依据整合学院相关专业,把会展教育优势资源辐射到多个专业人才培养之中;组建大团队,在专业教师基础上,与实体化运行政产学研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究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联合成“8+13”人的“双导师制”,并进一步聚合相关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业界资深人士,组建起了符合现代会展业发展的教学研究团队;积极争取大项目,横向课题取向县域会展经济,纵向课题取向会展项目评估,力求可复制性、实体化、工程化,形成研究特色。学院会展专业学生在全国级别的技能参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全国会展行业评选委员会授予的“全国会展教育优秀院校”称号。在全国会展教育初兴的背景下,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全国知名的会展特色教育院校的基础,将进一步“以柔性教学机制对接业界项目刚性”优化“项目驱动”机制,并深化发展“政府——协会——高校”三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十二五”的发展作出贡献。

  法学院充分发挥实训实践基地功能,以“1234”为能力导向,开展法律职业实训、模拟公务员面试、律师进社区和法院执行工作,推动学生从仿真实训到全真实战,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提升综合素质,在实务中开发创新创业能力。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法律职业的各种角色、各个环节和层面,学生作为主体,专职教师和实务导师担任教官,传授和培训学生有关法律实践的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寓教于做,以做带学,以做促学,“教学做”三合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法律职业者。学生受益量大面广,受益学生在参与就业中逐渐体现其职业导向的复合法律人才的特质,并在工作中逐步显现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特征,成为其职业上升空间的助推器。

  创意学院推出了纵向工作室,工作室由一、二、三年级的若干学生组成,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设计为平台实施教学。工作室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上好横向专业课,更能够指导纵向学生团队进行项目设计,从而实现纵横交错的复线思维教学理念。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锻炼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提高了项目执行的能力。工作室教学使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参与设计实践项目,开阔了专业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学习信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