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集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实验教学课程的跨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十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该中心一直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发挥基础医学在医学院的主体地位及对各专业的覆盖性,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成为医学院各专业学生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并在2010年10月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成为省内同类院校中体现多学科优势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典范。
硬件成熟,软件建设初露锋芒
“实验教学中心在硬件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不管是资金还是构建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都已有了明显的优势。”医学院副院长阮红介绍道。医学院今后还将致力于构建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护理技能训练平台,为此专门引进了价值上百万的高级智能模拟人体等设备,给学生一个逼真的临床模拟训练平台,培养实践经验,锻炼实践能力。
在软件建设方面,学院正在积极利用医学院现有的多学科优势,组建基于实验课程群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医学形态学系统、医学机能系统、药学技能训练系统和临床技能训练系统四个系统,并贯穿着一条“基础综合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实践训练”教学主线来进行。同时,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更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主导力量。“我们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加强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人员培训,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精通实验教学、勇于改革创新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实验中心主任助理陈泽华说道。在学院近三年开展的实验室考核评价中,共考评各实验室10室次,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累计获得优秀9室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专职管理团队的精诚团结和踏实工作是分不开的。
以“药”为本,促进课程有机融合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跨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的每一个专业也致力于促进课程间的有机融合。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按课程学科划分,各课程“单打独斗”,缺乏有机结合,并且内容也多为验证性实验,而实验教学中心正在投入建设的药学综合实验室,是以“药”为中心,将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理学等的多门药学专业实验课一体化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成品药的质量评估及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的全过程学习。各课程之间以“药”为本,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帮助学生理清药学的专业脉络,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同时对新药研究和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全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模拟演练,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陈泽华表示,近年来,其他各门实验课程也进行了基于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改革实践,并且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理论来源于实践观察,《生理学实验》通过严格的实验规范操作实践,强调从实验到理论的科学思维习惯,教会学生对待科学实验的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能力;《内科诊断学实验》通过临床见习和电子模拟,使学生掌握规范化的体格检查方法,科学的问诊方法,正确地阅读心电图,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推进医学“基于问题式”讨论学习,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相结合。同时还适当组织去医院观摩和药厂参观,让学生切实地了解到现代医药的发展,感受到科技进步的气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使命感。
发挥示范效应,从分院走向全院
近五年来,医学院学生利用实验中心训练开放平台完成了多项省市级、院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挑战杯”科技竞赛项目的立项,成绩喜人。例如08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史晨悦同学及她的团队,完成的大学生科研项目获得了学院二等奖、省挑战杯三等奖等荣誉。史晨悦说道:“在实验室里做科研,不仅仅是种锻炼,也是对理论的巩固。”而每每数据误差,结果不完美时,他们就会从头理一遍实验思路,这样不停反复地思考、整理、改善,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深刻,认识更独到。当遇到一些超过他们知识范围的实验内容,他们就自己去图书馆翻书查文献,或是跑去请教浙大的研究生。“他们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来实验室的学生更有热情了,在实验室里你可以看到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切磋交流,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指导老师丁悦敏表示,在这些优秀学生的引领下,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已经在医学院学生间蔚然成风。
从下个学期开始,医学院将面向全院学生开放一门《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这门课涵盖八项实验,吸取临床医学、护理、生物技术、药学这四个专业里的有趣实验。阮红介绍说:“这门课旨在让全院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来,这里将不仅仅只是医学院学生的一个平台,也是开放给全院学生的一个平台,让他们走入医学,了解医学,感受医学实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