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易呼百应”第三届大学生贸易节在二食堂前热闹举行。活动现场精彩无限,共有107个摊位,商品种类繁多,吃穿住行样样包含。其中,讨巧传单、手工画报、创意展板等各色创意,为贸易小街平添不少活力。“价格很便宜!有没有!”“亲,看看吧,包邮哦。”小老板们兴致勃勃地吆喝着,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首创业 初体验
或者一时兴起,或者只为尝试,尽管时间不长,首次担纲“小老板”的同学们还是尽情体验了一次创业的滋味。
杂货铺“No3No4”由三名来自商学院的大二女生经营。一时兴起,她们决定报名参加贸易节活动。为采购精美陶瓷杯,三名女生坐公交到东站附近与商家讨价还价;为创作手工DIY,她们每晚熬夜到凌晨,一周下来,倍感疲惫。经过一天的贸易奋战,除去成本1000余元,三人每人还平摊获利80余元,但更多的是首次创业带给她们的快乐。“劳动是光荣的。”杂货铺成员郑同学感慨,“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在我们小铺买了一个手工折纸娃娃,一只陶瓷杯,还有其他小商品,共花了100多元。那时觉得我们的付出是被认可的,辛苦也值得了。”创业初体验的滋味,让三位女生萌生了继续投资再生产的想法。
初生牛犊不怕虎,来自工程学院大一的倪同学第一次参加贸易节,便当了小老板。早在活动开始一周前,他就开始制作展板,派发宣传单,甚至为租一把大遮阳伞几乎走遍舟山东路。因为妈妈销售化妆品,所以他不担心货源问题,也无需为囤货而困扰。第一次的实战锻炼难免稚嫩,但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摆小摊 赚吆喝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贸易节作为一个平台,更为一些商家拓宽了生财之道。他们有自己的实体店或在经营淘宝小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参与了一次无需多少成本的广告宣传,也为今后的经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
杂货铺“原木色”与贸易节是一起诞生并共同成长的。第一年,“原木色”营业额仅500元左右,只能保本。第二年,“原木色”在创业街开张后,在贸易节活动中营业额顺利达到1500元。今年,“原木色”团队由最初的5人壮大至20人,做展板,求合作,甚至不辞辛苦赴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商品。仅上午短短几小时,在义乌批发的拖鞋已卖出大半。“做生意是门学问,口才锻炼至关重要,别人已经有的东西,如何推销让他再买,都是要仔细推敲的。”来自计算分院的“原木色”团队成员高同学已连续三年参加贸易节,堪称“长老”。
“Summer”手工铺主要出售手绘牛皮纸袋,由来自商学院的郑双爽经营。一次偶然,她帮同学在袋子上画了些图案,没想到反响热烈,同学们纷纷找她求画。于是,她萌生了这样的想法:采购一些牛皮纸袋,通过自己手绘加工,再卖出去,这样的产品应该会受欢迎。恰巧贸易节为她提供了试验平台,在活动中,她提供手绘牛皮纸袋预订服务,顾客可自行选择图案或名字等,在未来2-5天内交货。同时,她也陈列了一些自己经营的网店商品,既可销售,也为网店做宣传。
顶环保 献爱心
如何将牛奶盒的再生和贸易结合起来?如何通过贸易宣传环保理念?如何低碳地实现资源循环及效益最大化?赛扶(SIFE)再生牛奶盒小组成功地通过贸易,传达低碳生活、爱心支教的理念。据小组负责人谷琳介绍,先回收废弃牛奶盒,充分利用它的可再生资源。如一只牛奶盒中的70%的纸质材料可再生为小本子,还有5%的铝质材料可以做成万年历。通过这些产品的低价售卖,不为赚钱,只为宣传环保。所得资金一部分用作小组宣传,其余用于支教活动。“今天共卖700元左右,相比去年稍有进步。”谷琳说,“虽然成交金额不大,但我们通过贸易节这个平台向更多人传达了环保的理念。”
小摊“创意工坊”亦凭借精巧的手工制作赢得众人围观。它由创意分院党员之家集体申请,党员之家大一至大三的相关同学全员出动。主要通过旧物改造,设计出各种创新小玩意。如铁丝做成的小饰品,T恤剪成的手提袋,羽绒衣材料缝制的背包,纸盒改造的收纳盒等,共计100余件商品。各商品不强行定价,均由顾客报价,旨在推行爱心义卖,同时通过旧物改造的再利用宣传环保。小摊负责人李斯斯介绍,一天的盈利累计150余元,它们将投入分院党员之家设立的爱心基地,用于今后帮助贫困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
小贸易 求发展
大多数同学表示,贸易节的亮点就是价格实惠,“大家都是同学,容易沟通,好说话。” 活动中爱心、环保概念的加入,更丰富了贸易内容,激发了同学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不过,若能对摊位进行“统一包装”,主题归类,通过信息互通有无,紧密各商家间的联系,也许更能促进合作,扩大宣传造势。如赛扶再生牛奶盒小组和创意分院党员之家的“创意工坊”,因都倡导低碳环保和奉献爱心,主题相近可以排在同一区域,使主题更为突出的同时也显得布局更有条理。
“小小贸易节,练兵求发展”,正如学院学工委副主任潘燕军在贸易节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活动不以交易额论成败,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获得体会与真知,培养同学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