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菁菁校园

兴趣支撑 深化专业 以赛促学
发布时间:2010-06-30 信息来源:宣传办公室


资料图片:城市学院创意团队作为浙江省唯一受邀团队,赴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青年创意营活动。

   

    “文字更靠近主题,中文表意清楚。”

    “这个设计存在一些疑问,看看能不能改进。”

    “这个主题想说明什么?不够清晰。”
    ……
    素雅的沙发、别致的台灯、一排排桌子和电脑,简洁明快的格局,这就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的传播创新实验室。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参赛团队间相互磨合、齐心协力、通宵达旦,有过无数次思想的碰撞;师生间为了作品反复沟通和修改,洒下了不知多少心血与汗水。当然更有在One Show 中国青年创意竞赛、中国大学生广告学院奖、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广告行业的一些重要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欢声笑语。

    兴趣支撑  在比赛中练兵

   
传播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初,作为广告系学科竞赛的主要指导老师骆小欢在本学期同步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广告参赛课。“我们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参赛氛围的形成。”骆小欢解释说,以前学科竞赛的参赛者多为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今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主要以大一大二为主。一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接触专业课程,但是其参与度比以往都高,由此可见,实验室和配套课程的开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最希望学生以小组的形成参赛。”骆小欢表示,最好的参赛状态是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另一方面是竞赛的过程不同于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工作状态。“我们选择参加的竞赛大多是全国性的,命题式的居多,一般都是针对真实存在的品牌,比起课堂上的模拟案例,更接近市场。”他说,通过参加竞赛,可以让学生的付出得到回报,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众多的学科竞赛中,一年一度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竞赛堪称是国际广告行业的奥斯卡,规格很高,对于参赛学生来说,入围乃至得奖都并非易事。相对学院奖、金犊奖等这些全国性的比赛,One Show的国际化程度高,作品入围比例低,但是评选过程更公正。One Show参加者并不完全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还有很多广告行业内30岁以下的人。“这样的形式使得它的价值更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考虑到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一些局限。”骆小欢表示,近年来,学院对学科竞赛非常重视,紧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还面临一些挑战。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竞赛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由于大多时间都要上课,所以只能利用很少一部分课余时间,为了让作品满意,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很容易放弃。”骆小欢感慨道,为了鼓舞士气,他在上学期还专门为广告系的学生举办了四场校友交流会。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支撑很重要;另一方面,无论是对毕业生还是在校生,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机会,很多毕业生对学弟学妹的成长都非常关心,关注他们的参赛情况,并尽可能提供实习岗位,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这一窗口解开心中的疑惑,明确努力的方向。

    享受过程  深化专业知识

   
回忆起截稿前的那三个月的日子,几乎所有的人都脱口而出――“真的很辛苦!”由于中国大学生广告学院奖、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这三个比赛的截稿日期非常接近,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都要出很多的方案,就在临近截稿的时候,有的学生甚至要连续通宵3个晚上。但是,他们说,当所有的作品都提交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回头看看走过的那些路,表示更多的是享受那个“纠结”的过程,受益匪浅。

    作品从构思到设计,经过反复修改最后敲定,这无疑也是一个团队磨合的过程。“我们经常意见不合,有时候激烈了还会吵架。”广告20081班的陈月琴笑着说,这是经常上演的一幕,每一件作品都是团队成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作为其中一员,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点子可以被融入到作品中。每个个体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也许正是因为思想的碰撞才让她们的作品更加出彩。

    在和指导老师的相处中,点点滴滴也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学生用“尽责”形容骆小欢,截稿前的那段时间,他一天不落地到实验室指导学生,陪着学生反复修改作品。“骆老师进门了就几乎不出门,有时候甚至忘了吃晚饭。”陈月琴说。“骆老师经常否定我们的作品,而且会挑出很多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想到过的毛病,直至修改到令大伙儿都满意为止。”广告20082班的俞津艺说。参赛过程中,老师的陪伴也成了他们坚持到最后的最大精神支柱。

    大多广告系的学生都认为,参赛很重要。“原来常常会因为辛苦而退缩,但是在老师和队友的陪伴下,做事变得有责任感、肯吃苦。”俞津艺说这是她参赛以来最大的收获,另外,这对自己的专业也有很好的深入作用。问及比赛初衷时,大多数大二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把学科竞赛看成是一次练兵,就好比丢石头问路;而大三的学生却表现出满满的信心。“虽然获奖和证书不能证明全部,但是至少也证明了部分实力。”广告081班的柴纯说。

    陈娇晴是广告学专业2009级的学生,在记者采访前,她正在和老师探讨多媒体大赛的作品。大一的她积极参加校内外和专业相关的大小比赛。“大学以前,我就在家里自学,对广告特别感兴趣。”她告诉记者,由于大一以公共基础课为主,没有机会接触相关专业知识,所以在构思作品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刚拿到选题,她无法把握方向,需要老师的指导。“虽然专业知识不够,但是通过比赛已经学到很多了,我很喜欢这种氛围。”她表示。

    以赛促教  凸显竞争优势

   
以参赛促教学,是在广告学专业2001级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是学生第一次组团队参加金犊奖,有不少作品入围,这激发了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对广告系学生的培养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兰欣说,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吃苦耐劳、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勇于克服困难是广告系学生的特质。“我们是在不断的总结中进行学科竞赛的推广,现在学生的参赛项目越来越多。”她介绍道,针对分院的不同专业都组织学生参加各异的比赛。

    在学科竞赛上,传媒学院也主张“两手抓”。一是校内的大小比赛,紧贴专业;二是业界的比赛,围绕专业,但也会涉及很多跨专业的知识,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具体运作上也是同步进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知识的教学,也就是第一课堂,师生参与的学科竞赛是第二课堂的一大阵地。“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前期的准备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堂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课外的机会,比别人晚走几步就意味着起点比别人低,可能会比别人晚到终点。”张兰欣表示,通过比赛打实专业功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和其他高校有所不同,首先,各个学校办学文化底蕴迥异,城市学院的广告系是置于传媒专业的背景下。“广告创意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张兰欣说,广告学分为影视文化和网络广告两个方向,其中影视广告是依托广电专业,而网络广告是依托新闻专业。其次,“我们的广告系学生并不是单单注重平面设计,更注重创意,涉及营销、公关策划、文案策划等方面,加入一些跨专业的交流。”她说。第三,城市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跨分院跨专业之间的融合,学生都非常活跃,往往会在一些传统的东西上加上自己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从而达到理想状态。

    据了解,经常参赛的学生优势明显,毕业前就有不少单位下订单,就业选择余地也很大。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悟到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而且会渗透到今后的工作或者创业中。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