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高校的设计专业有什么不一样?5月19日,在首届创意文化月“创意 创新 创业”师生座谈会上,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振濂,与来自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四所分院的近80名学子交流,共同直面这一深刻而现实的追问。
先当好学生,再做艺术家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与浙江省乃至全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有什么不同?如何将创意落实到教学中去?陈振濂提出了三个追问。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型大学。陈振濂分析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恰好遇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时代,这为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的机遇;城市学院充分鼓励学生培养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艺术设计学科及专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更为艺术设计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创意不是否定存在,而是超越存在。陈振濂强调,设计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独到的见解和独创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做创意设计的时候要“不问成败,不计利害”。陈院长告诫说,在校求学要“先当好学生,再谈如何成为艺术家”。
校园生活要忙得有意义
创业教育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胡礼祥强调,创业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去冒险,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如市场分析、项目计划、资金筹措、合作机会等。在提到创意学院与信电学院合作共建“电子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中心”时,胡礼祥说这一思路非常好,因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犹如人的左脑和右脑,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成的大脑,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适应性强的人才来。
胡礼祥问在座的学生平时忙不忙,他希望大家能忙起来,但要忙得有意义,忙得有收获,这样当你们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时,便会昂首挺胸、自信阳光,到那时你们求学成功了,学校办学成功了,学弟学妹门也将会从中获益。
学习是“主动脉”,实践是“毛细血管”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朱海姣提问,产品设计中除了要遵循人性化设计外,还要注意哪些方面?陈振濂说,产品设计讲究科技功能和审美形象两个方面,但设计首先是为人所用,因此人性化设计是永恒的主题、唯一的主题。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李娜提出,如何界定创意并不盲目求异而产生误区?陈振濂指出,创意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思维过程。艺术设计有其发展演变过程,从图画手工到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到创意与艺术设计,一直都在引领着社会的潮流、生活的状态。“创意需要踏踏实实地做,而不是一味的滥用概念”。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毛静静提出,大学课程很多,同学们的学习任务很重,又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何把握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胡礼祥说,专业核心课程是大学四年的主动脉,一定要下苦功学好;实践是毛细血管,应当适当拓展。
工程学院学生提出,如何发挥工程专业学生自身的优点,立足当今创意时代?胡礼祥认为,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创意创新精神,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组建团队做项目或者参加竞赛,把自己打造成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不浮夸、不急躁,找准目标,踏实勤快,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胡礼祥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