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锐技术深刻演变,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本学期,浙大城市学院通识限选课《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面向全体新生开课,学校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

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陈丹为学生讲授《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课程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正在逐步深化。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也对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学校制定出台了《浙大城市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提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浙大城市学院人工智能通识导论课程实施方案》,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通专融合”体系。课程体系由教务处牵头统筹规划,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等教学单位组织实施,本学期学校推出了50余门精心打造的AI通识、专业课程,课程紧紧围绕“城市+”“数智+”“应用+”主题,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开展人工智能与通专课程深度融合的培养实践,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肖艳萍、谢红霞正在为学生讲授《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课程
为确保课程教学的高质量落地,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组建19位教师的教学团队,利用暑期期间密集组织多场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研活动。从“浙江省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师资研修班”“浙江大学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的专业能力充电,到“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计算机教育学术年会”的行业动态学习,再到“浙江省高等教学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集体磨课”的教学细节打磨,每一步都为课程质量保驾护航。教务处积极搭建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类课程指导会”,从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到考核设计等方面为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指导。

教学团队围绕AI通识课开展讨论交流
此次AI通识课全覆盖的落地,既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号召、贯彻落实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会和有关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和杭州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背景下,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服务杭州特色产业体系发展的具体举措。从教务处的顶层设计到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等教学单位的一线攻坚,校内多部门协同发力,让“全员数智素养培育”从理念变为惠及每一位学子的现实——不仅为学生搭建了零门槛接触AI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普惠平台,也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杭州“人工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专业)”“人工智能+建造(智能建造专业)”“人工智能+金融(数字经济专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学校先后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和浙江省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还承担了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试点任务。同时,一门课程入选2025年省级一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立项。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紧跟国家战略部署与省市产业发展步伐,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既融入大模型应用、智能场景创新等前沿知识,也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AI+专业”实践模块,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教学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提升学生在数字时代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孙亚飞
审核:张丹
终审: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