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城市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学风建设做了再次动员和部署。师生们对这一重要举措交口称赞,认为只有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学院才能真正创特色,上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的目标。
日前,笔者就“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谐师生关系”等问题随机采访了部分师生,请他们谈谈心目中的学风建设。
学风教风相辅相成
教师一:城市学院大多数学生都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的,但是有些同学生活习惯、学习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学风取决于教风。好的教风会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则惯纵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坏的学习风气。严师才能出高徒。如果教师能够以高的标准要求学生,选用一流教材,定期布置作业,强化考试和测验,学生很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学业,抓紧学习,消化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积极准备考试。
学生一: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我已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我发现大学里更加要求自我独立,对自我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与初、高中不同的是,老师不会像以前那样督促学生学习,也不会专门给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补课。但是具备责任感的老师很让每一位同学感动。就拿外语分院佘去媚老师来说吧,佘老师每周有office hour,虽然没有额外的工资,但她仍旧兢兢业业一如既往地给予学生帮助。例如某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不清楚,她会耐心地分析讲解并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该学生弄懂为止。此外,她还不定期找成绩薄弱的学生谈话,帮他们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纠正等等。良好的教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风。
教师二:每当学生在讲台下“扑闪”着求知的眼睛,我在台上就讲得津津有味;如果台下学生毫无反应,干“私活”的话,我简直没有心情上课,更是对我劳动的一种侮辱。课堂45分钟质量完全是取决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这也是老师喜欢成绩优秀生的原因之一。老师也是常人,需要学生的配合和鼓励。学生积极也能带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教风和学风的关系吧。
学生二:如果老师授课的方式比较幽默,可以带动课堂气氛。不但整个课堂活跃生动,也更能使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可是在我看来目前大多数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太过于严肃,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压抑,许多同学认为有些课程甚至有点无聊乏味。
师生和谐教学相长
教师三:一个只会教书的人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育人”。
教师四: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有长抓不懈的思想准备。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不仅仅靠他们的知识技能,还靠他们的良好品德优秀作风。
学生三: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戴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于是学得愉快,教得也愉快。
学生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师德应该有所扬弃,更要有所发展。但不管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做一名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治教、建立与家长以及学生积级和谐的关系不会变。建立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积极和谐的关系是鲜明新时期师德形象的第一策略。这不仅是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
学生五: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很容易亲近的,而非摆出教授或是老师的架子,居高临下,高不可攀,或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作为老师应该像何兆熊教授说的那样思想观念跟得上年轻人的脚步,与同学们有共同话题,这样才能融入学生的活动圈子,更好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五:教师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更新教育观、投身课程改革。在比较中外教育利弊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基础教育的主体说、个性说;努力克服传统的死读一本书的灌输模式;努力克服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应试性的教育。
师者,犹如再生父母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不但是学生,就是老师也依然崇拜教师的圣神。
教师六:读书二十余载,我很幸运地遇见了许多关心我,帮助过我的老师,很多老师已经渐渐远去,但我至今仍难以忘记他们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我中学时的班主任。一直以来我感谢她,现在我们也还有在通信。放假时,我也会常常跑去老师家坐坐,年龄的差距没有使我们之间产生隔阂,反使她更能了解我的内心。现在我也是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如此,我一直把班主任作为我的榜样,我还在不断努力。
学生六:我羡慕做老师,羡慕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毕业了,班主任总是叮嘱我们,有了男女朋友,一定要带回去给他看,结婚一定要通知他。我们就是他们的孩子。
学生七:老师是父母,也是密友。他们为我们的未来指清了方向,减少了岔路对我们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更是我们行为的榜样,示范者。师者,犹如再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