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三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浙江馆)“杭州周”在北京举办。蛋雕技艺、创意盘扣、西兴茶点、橘红糕制作等非遗项目,越剧《红楼梦》选段、原创歌曲《之江同心·石榴红》等文化节目同时亮相。我校“春分戳字”亦入选展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春分戳字”是艺术与考古学院教师、非遗保护特色班负责人方华带领我校学生共同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以“春分”二字为主要内容,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借由针与线的交织,进行文字图像化的创意绘制。十指春风,妙手偶得,上百条彩线轻盈交织,绣出春意的怏然、“春分”的绚烂,既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也包括非遗保护特色班的同学,这种多样性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个性化的表达,也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作为“春分戳字”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老师,方华说,“我深感荣幸能够见证同学们的作品代表杭州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出,这不仅是对大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


春分,万物复苏,同学们的作品亦如新生之芽,在指尖绽放,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使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非遗保护特色班学生、建筑学2302班曹艺说:“我们以羌族戳绣之技细绘‘春分’,从设计字体到用针戳绣,从容易脱线到针脚整齐,我逐渐感受到了戳绣的魅力,针线在我手中舞动、跳跃,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项手工艺品的创作,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一次生动诠释与活态传承。一穿一拉,一来一回,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羌族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制作时,我以圆盘为主体进行划分,将春分两个字进行结构上的结合,并且把蝴蝶、鱼、叶子等元素融入到字形中。”谈及此次经历与感受,广告学2201班莫玉莹说,当初学校发布“春分戳字”活动的通知,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有兴趣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希望结合自身专业将非遗文化知识传递给身边人。”
方华表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这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为其传承注入创新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非遗有我,美好城院’校园文化品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深入推进以同心共铸、同心共讲、同心共润、同心共嵌和同心共富为主体的“同心工程”,开设非遗保护特色班,组织“非遗有我 美好城院”校园文化活动和“非遗共富”传统文化传播青年行暑期实践活动等,打造了“墨香校园”“良渚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特色美育品牌,以“非遗”之美涵育家国情怀,全力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学校先后入选第五批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首批浙江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基地和杭州“同心最美阵地”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三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开展仪式在北京蒙藏学校旧址举行,项目为期三个月,由青海省和浙江省共同承担,通过实物展品、非遗展演、互动体验等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展示各民族共享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述杭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