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威做客“城院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3-12-13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专家张威受邀走进“城院大讲堂”,为浙大城市学院师生作主题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的讲座。

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博森为张威教授颁发“城院大讲堂”纪念牌

讲座伊始,张威从学科主体性与社会外部环境两个重要因素出发,论述了外语学科的存在价值。他表示,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新文科的背景之下,外语不再具有自娱自乐的封闭性,而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新文科的建设中,提升自身内涵,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认为,当前人们应当更加审慎地思考人文学科发展的未来,重视人文学科对国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作用。要提倡基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创新与发展,厘清外语学习、外语教育与研究将来的方位,即“外语学科研究什么?外语专业需要培养怎样的人?”

他提出,教师应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国外文化。他谈到,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文学环境之下,不同文本性质的传播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坚持以中国时政文献原文思想内涵为根本,兼顾国际受众理解与接受,灵活应用多样化翻译策略与方法,在使其能够深刻感受到原作思想的同时以实践为本、思辨为要,将翻译实践感悟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作为当代高校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总结与理性分析中国时政文献翻译与传播的实践,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国际传播效果评价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讲座尾声,张威对时政文献翻译提出中肯实用的建议,如提高理论素养、理解当代中国、强化语言对比、突出国际传播、丰富教学方法等。首先,教师应阅读原著,在全球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四个自信”,学会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刻理解中外时政文献话语体系在词汇、句法、语篇、逻辑、叙事等不同层面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时政文献的语言特点,树立中外时政文献语言对比意识,加强中国时政文献对外翻译的语言规范性,充分应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教学方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我校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迭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还积极与张威进行问答互动,会场洋溢着开放的气息、浓厚的学术氛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