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社会管理组、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杭州市“民呼我为”民情研析组共同主办的“推进中国式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浙江实践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查志强,浙江省重点智库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李鸣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杭州市、湖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迟福林教授作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的专题报告。他围绕“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活力”“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观点阐述,他指出,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定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坚定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贡献。
在三个主题研讨单元中,与会专家聚焦中国式省域治理现代化、中国式市域治理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开展主题研讨,大家把脉问诊、各抒己见。
罗卫东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要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浙江的重要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人的现代化”,重点关注“人的整体能力”的提升;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省学术界的协同优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常规性论坛和学术交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专家观点 思维碰撞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查志强:要充分发挥浙江独有的“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叠加优势,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作用,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的高水平开放。
浙江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李鸣:对乡村而言,要打破现有框架,加强数字治理,实现数字赋能;对政府而言,要强化数字化应用在场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要将“数字化塑造”思维全流程、全方位地嵌入到区域创新体系当中,形成数字化生态系统。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邵安:要从圈层角度把共同体分为内核圈层、中坚圈层、基础圈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志愿团体、企事业单位、人民主体要充分发挥圈层力量,充分凝聚共识。
之江青年学者、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荣超:浙江省要从医药大省变为中药强省的展望,由“中西结合”向“中西并重”转变,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与技术传播。
中共杭州市委改革办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许君波:从富阳市谋划数字化改革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火车东站两项改革成效、杭州市纪委智慧监管平台改革成果中看到,要在多跨协同中实现改革突破以及强化风险预警机制的应用。
杭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社会研究处处长夏效鸿:杭州要做一个有“根”的城市。一是要围绕城市经济密度,让产业“长根”,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大;二是要发展浙江本土特色经济;三是要发挥好载体经济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容纳、支持产业发展。
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主任陆炜:人大践行和发展民主的主题焦点突出,紧扣时代主题,要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导向,并坚持全覆盖有机统一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党委副书记黄大春:围绕织里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做了经验分享。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萍教授:对市域治理中“结构型现代化”的三大层面进行了论述,杭州市“民呼我为”民情研析组周冉博士指出在科技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民生治理的人情温度。
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张若健:结合“温岭民主恳谈会”“桐乡智慧治理”“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等现实治理成果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个性化国情相结合,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
余杭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章斌:围通过“乡村职业经理人”这一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从“传承”到“创新”,从“共事”到“共识”,从“跨界”到“融合”。
浙江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硕士点负责人李琳琳:要通过推进乡村经济治理的现代化改革、进行乡村品牌化打造实现乡村多元价值的再激发。
杭州市“民呼我为”民情研析组博士金暄暄:要重点关注乡村治理数字化未来乡村治理中的数据壁垒与数据孤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