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力学?杨卫院士引用了《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做阐释,“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力,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中的这句经典引发了杨卫院士对于力与哲学的第一个思考:“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有动力,包括改革、经济发展,都需要有动力支撑。”

杨卫院士从三个篇章展开了他对于力观念的“演绎”。第一篇章,“力,形之所以奋也”,从墨子、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他引用历代著名科学家对力的阐释,描绘了力学演变的基本脉络。“《墨经》中写到,‘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杨卫院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传统经典理论带来新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推动问题,是物理的终极问题。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第二篇章,杨卫以“力,万物之作用也”为主题,阐述了汉密尔顿、薛定谔、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将力引入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辐射应用,并分析了伴随而来的牛顿力学的“被质疑的冬天”,随后又展示了相对论力学、混沌学、量子力学中的若干哲学命题。
力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受《生命科学3.0》这本书的启发,杨卫把力学概括成“形之力、融之力、意之力”。他在第三篇章探讨了力之观念在形而上层面的重构,预测了生命力学、信息力学、社会力学等新学科的可能发展方向。他表示,科学认识自然,而工程改造自然。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从物质到精神,力无所不在,“力及万物,历久弥新”。
讲座最后,杨卫院士提纲挈领地将力学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力学1.0阶段是“形之力”,建构体系;力学2.0阶段是“融之力”,辐射应用;力学3.0阶段是“意之力”,形意贯通。而力学的这个发展的脉络也符合了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命题。
从物质追溯到精神,游走于科学与哲学之间,两个小时的讲座引人入胜。杨卫院士全程站立讲述,始终声音浑厚、神采奕奕,深厚的学养、科学的态度与亲和的个人魅力令人感佩,讲座结束后,全场掌声久久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