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出版了《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其中特别采访了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
在《浙大的40年 改革的40年》章节中,邹晓东作为切身参与者回顾了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并校发展20周年,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首任党委书记,邹晓东还特别回顾了浙大通过模式创新服务地方发展,与杭州市市校合作建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过程。
1998年9月15日,由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的新浙大宣告成立。
四校合并后,如何发挥浙大的优势资源,为浙江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
“浙大城市学院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定位就在于它是一所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也被教育部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可以说,它是新浙大组建后,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的一次创新改革。”

-----------------------------------------------------------------------------------------------------------------------
《浙大的40年 改革的40年》节选:
中新社浙江分社“中新浙里”微信号首发
作者:柴燕菲 汪恩民 谢盼盼
除了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浙大还通过模式创新,发挥了服务当地发展的作用。
当时四校合并后的新浙大,无疑在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从本省角度而言,则是希望浙大能多招点本科生,为本省的发展和人才建设做好服务。但像浙大这类部属高校,本科生在本省的招生一般不超过30%,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不占用浙大的招生名额,又能发挥浙大的资源优势, 为浙江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
浙大城市学院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定位就在于它是一所服务地方,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也被教育部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可以说,它是新浙大组建后,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的一次创新改革。
1999年7月,浙大城市学院被批准成立,由浙大、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共同发起创办。

1999年9月,学院初创期首批员工举行升旗仪式
很荣幸,组织上任命我为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并紧急抽调了22个人,去创办浙大城市学院。
回想当年,浙大城市学院创办时间是很急的,4月份才提出要成立城市学院,以至于当年招生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所学校,但我们没有降分录取,导致学生人数都没有招足。当时连办学的校址找的都是邮电学校的新校址,而这个校址还是中专学校的配置,并且搁了好几年没有用。但是,当时我们整个初创团队都对这所大学很有信心,这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所谓天时,就是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需求,特别是对于新型的应用型大学需求更大,因此各方都很支持。所谓地利,就是当时选择的合作型办学模式,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优势,浙大有浙大的优势,城市学院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人和,就是浙大本部很支持城市学院办学工作,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举一个例子,当时城市学院的大部分课程都是浙大的教师直接来上课的,浙大的相关院系都予以了支持, 而城市学院的干部很多也是由浙大调过来的。
万事开头难,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还要共渡创业的难关!

1999年8月,启用前的城院校园一隅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回忆起当初创办城市学院的场景。第一天去浙大城市学院办公时,我发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购买,学校连办公桌、椅子都没有,教室和宿舍更是一片空空荡荡。于是,我们就只好站在那边办公,先把工作干起来!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为了不耽误工作,我们就在旁边的小店打包盒饭, 带回来站着吃。

1999年10月4日,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为了将新学校一切筹备妥当,当年新生入学推迟到10月份。等到第二年, 浙大城市学院知名度大了,招生也就自然顺利了。当招生数量上来后,校址的扩建就开始摆上议程。建在哪里呢?当时有人建议,让我们去杭州下沙办学。我们班子有5个人,留了一个人在学校里坐镇,其余包括我在内四个人一起开车到下沙去看校址。从浙大城市学院所在的城北拱墅区到下沙,一路开车过去,我们的感觉是下沙不符合学院服务城市的定位。

2000年8月19日,杭州市政府主持召开学院发展建设现场会,时任浙大校长潘云鹤、时任杭州市市长仇保兴,学院首任院长鲁世杰、首任党委书记邹晓东等出席会议
虽然当时城北的环境不太好,但我们还是建议原地发展。我记得时任杭州市市长仇保兴带队来城市学院调研,在学校当场拍板,城市学院在原地原址扩建。但是扩建需要费用,费用从哪里来?当时的情况是,政府可以出钱补贴一部分,但最主要还是要靠贷款。当时,因为涉及学校建设,所需的费用很多,而贷款的利息很高,学院建设发展的压力很大。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靠学生的学费收入,但是全校才40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费收入只有12000多元。
怎么办?我们将所有与学校相关的费用列出,开始精打细算。在节流的同时,我们也想着法子创新,去开源!

2001年8月31日,建设中的学院风雨操场(二期工程)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有很多人评价,浙大城市学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我认为,这种模式的创新意义在于,浙大通过城市学院这个载体,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的产学合作,在学院专业的设置上,也充分结合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加强了学生深入当地的实践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创新是贯穿其间的要素。我们打破自己之前的条条框框,争取一切可以对接的资源,开创新的模式进行合作。当时,我们跟杭州市的一些局委办都有比较多的合作和对接,比如说我们的法学专业跟司法局就联系密切。

2002年11月13日,学院三期工程暨图书与信息大楼开工
当然,与地方的合作,浙大城市学院只是一个典范,但不是全部。从服务海洋强省建设的浙大海洋学院,到响应浙江高层次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复合交叉培养的浙大工程师学院;从聚焦科研创新的之江实验室,到面向“双创”的紫金众创小镇,浙大通过模式创新,与宁波、台州等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说,创新让浙大每一天都在增强。杭州的城西科创大走廊,被誉为“杭州硅谷”,目前已经形成浙大与阿里巴巴双核发展的创新态势,这是浙大在创新方面的部署,将为浙江的创新驱动提供动力。每年从浙大毕业的学生,浙大从全球引进的人才,也在不断为浙江发展造血。可以说,浙大的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生态性的创新,已经融入到方方面面。
好大学不只体现在排行榜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各具形态、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高水平大学要积极培育顶尖人才,持续贡献顶尖成果,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综合型大学要以一流学科为牵引,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 专科特色、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要在特色领域做大做强;以文理见长或以教学见长的大学,要着重在基础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上深耕细作,打造世界一流的教育品牌。这就需要掌舵者认准适合自身的方向,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而这些年来,无论浙江的发展也好,还是浙大的发展也好,有如今的成果, 都是靠改革创新而来。

2018年4月24日,浙大党委书记邹晓东在学院调研

学院北(左)南(右)校区鸟瞰
--------------------------------------------------------------------------------------------------------------------------
采访邹晓东的三位记者分别是柴燕菲、汪恩民、谢盼盼,柴燕菲是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其余两位均为城市学院校友。汪恩民,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毕业生、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裁助理兼新媒体融合部主任;谢盼盼,学院新闻专业2013届毕业生,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文化教育新媒体编辑室主任助理。
由学院校友采访学院建院期的首任书记,畅谈学院在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服务地方发展的创业史,字里行间,跃动着求是文脉与城院情怀交相映照的光彩。
“听着邹晓东书记娓娓道来那段历史,有白手起家的大艰辛,有迎难而上的大无畏,更有上下齐心,并肩作战,开创未来的大决心、大魄力。铁笔书春秋,作为经历其中的城院学子,能够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岁月,能够参与记录母校这段光辉岁月,不禁为自己能够成为城院人而感到幸运!”汪恩民感慨地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大学并校发展20周年,很快,城市学院也将迎来20周岁的桃李年华。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下,学院毅然决然扛起了独立学院转型升级改革先行者的大旗,全面实施公费招生,全力推进转公进程,擘画出建设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蓝图。
大河澎湃,自当击水中流。峥嵘岁月,唯有奋楫者先。
让我们不负浙大“求是创新”校训,发扬艰苦创业的城院精神,实践开新局,改革再出发,唱响奋进强音,续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