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教授应“城院大讲堂”名师讲坛之约做客浙大城市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精彩励志的演讲,讲述了她奋斗和机遇相伴的从医之路并分享了积累的宝贵求学与工作经验。学院院长吴健、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斯荣喜、副院长朱永平等出席讲座。
作为一名拥有多项头衔的成功女性,李兰娟院士的求学之路却是充满艰辛的,从被迫退学到靠助学金完成初中高中学业再到因政治原因大学梦碎,她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没有谁生来就是成功的,成功的获得需要自己孜孜不倦的争取。放弃相对优渥的教师职业,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赤脚医生之路来积累经验,对临床问题的不懈追问与探索,她展示了一位普通女性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传染病专家的励志之旅。
在做赤脚医生期间,李兰娟院士由于工作出色深受爱戴尊敬,继而经保送进入原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这开启了她对医学进一步的探索。从原浙江医科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被分配至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眼科工作,后又返校深造一年转入传染病科,从此几十年如一日,在此领域不断研究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临床工作期间,李兰娟院士看到了众多被重症肝病折磨的患者与家庭,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决心攻坚克难,并于1986年申请了3000元的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带领课题组开展“人工肝治疗暴发性肝炎的研究”。此后,经过三十年的不懈攻关,经历多次挫折,攻克众多困难后终于成功创建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被国际医学界认定,“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新途径”。该项研究成果于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由李克强总理为其颁奖。目前,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使用了人工肝,累计治疗肝衰竭10万余次,帮助大量濒临死亡的病人重获新生。
1994年起,李兰娟院士又致力于创建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倡导杀菌的同时进行促菌,合理应用抗生素维护微生态平衡,主要针对于对肠道微生态与肝病宏基因组进行研究,该项研究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
李兰娟院士回忆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她和其科研团队奔赴灾区,对灾后疫情进行防疫工作,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和时任总理温家宝对话,总理对其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而后的2009年,李兰娟院士又担任了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诊治专家组组长,为该流感的诊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病毒期间,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研究团队第一时间分离并测序H7N9病毒,再以最快速度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The Lancet》上,基于发病机制研究发现,率先提出“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首次将李氏人工肝应用到H7N9患者的抢救中,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并首次成功研发感染H7N9禽流感疫苗株,该项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重大反响。李兰娟院士强调,该项研究成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流感疫苗的能力和技术储备,并为全球控制流感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此项突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凤凰网等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向全球进行了报道。
李兰娟院士还讲到自己创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并发起并创办了树兰医疗,以响应浙江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和浙江大学“六强高校”建设战略,打造国际一流的社会办综合性医院,并推动医疗健康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李兰娟院士始终冲在医疗与科研的最前线,而她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她教导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尊、自立、自爱,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实现医者们的健康梦,要有从跟跑者成为并跑者最后变成领跑者的壮志。
演讲最后,李兰娟院士对现场医学学子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并鼓励城院学子努力学习外语,争取在未来的国际医疗交流学习上争得一席之地;她还倡导自学精神,希望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演讲结束后,一名男生冲上台去向李兰娟院士表达了崇敬之情并获得了她的签名。这位同学是来临床1306班的汪朝辉,他表示,“院士的演讲让我非常震撼,我们应该从临床出发,科研入手,创造更多可以服务于临床本身的创新,更好地去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医生这个职业变得更加具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人物名片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树兰医疗发起人、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对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有重大突破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