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无声,四年时光厚积薄发;似水流年,十年之约如期而至。10月17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迎来了值年返校的2005届校友。
一大早,各分院迎接校友的志愿者帐篷便在教四楼下搭好,欢迎校友们回家。暖暖秋阳下,学院吉祥物“大城小C”和张张老照片似乎都在期待着久别重逢那百感交集的一刻。医学院帐篷内,几个早早到来的校友签完字,环视着日新月异的校园感慨万千,“我之前住在A楼的,现在每幢宿舍楼都取了意蕴深长的名字,北校区也建设得愈发漂亮了!”
文一二楼走廊里,闪光灯“嚓嚓”记录下十年之后校友们的音容笑貌,“我跟这些美女们拍完照,越发认不出我自己了,时间真的是滋润了我。”一位校友逗趣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缤纷十年,青春不老
此次负责计算分院校友返校活动的张如仟老师亦是2005届计算专业的毕业生,拥有“双重身份”的他说:“今年的校友返校活动让我觉得十分亲切,见到了自己的同学,大学里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正说着,他又与来签到的校友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
老同学在一起叙旧的时间总是过得格外快,大家一起在校园里走走逛逛,一起吃着曾经熟悉的食堂饭菜,细数着记忆里的各种美味,以及过去种种欢乐情景,仿佛在同一个机房里上课的情景就在昨天,彼此还是那么默契熟稔。
下午一点,计算8班的校友们换上了印有“十年”字样的班服,整整齐齐地坐在教五的教室中,来了一次集体穿越。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原来是班长徐旭峰在放映事先收集整理的大学照片,大家都在老照片中寻找自己青春的痕迹。徐旭峰说,“这些照片都保留了十几年了,同学们的感情也积累了十几年,感谢学校以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大家又聚到一起,真的是很有意义。”班会结束后,计算机专业的校友们还同在校的大二学生进行了一场篮球赛,尽管上场前大家都笑称自己对于篮球已经不那么熟悉了,但是在赛场上的劲头却丝毫不输给学弟们,队友之间你来我往的默契使得球赛更加精彩。场边校友们的欢呼加油声响彻云霄,如同奏响了一曲青春的乐章。
往日重现,情怀依旧
“十年很快,发展更快,欢迎回家”,下午两点,法学院校友返校会在文一二楼举行。各个班主任的发言是最受校友欢迎的环节。十年之前,老师们在课堂上传道授业,如今重逢,更多却是以老友相称。法学0102的班主任方洁的发言风趣幽默,用点名的方式让校友们依次喊到,而后问校友们是否还记得她当年教授的课程。“就像当年一样,在我发言时有盯着我看的,有吃零食的、有勾肩搭背秀恩爱的以及聊天的,这也是你们骨子里纯真的一面;十年之后,各位或发福或变美,可这种骨子里的纯真还是没变。”一席话让气氛达到高潮。
法学专业的校友鲍芳现于浙江初阳律师事务所工作。她在教四门口的展板上找到了当年的毕业照片,看着照片上的老师,她开心地说,“这不是我们的生哥(徐何生老师)吗!”笑声过后,是对过往十年的感概。当她听到法学院实训基地的现状时眼前一亮,“我们当初还没有那么多的实训基地,只有一个模拟法庭,而且是英美法系那边的。”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鲍芳学姐还建议分院可以在《刑法》课上模拟一下大陆法系的法庭。
医学院的班会上,同学们见到了久违的老师,史俊校友对张薇老师说,“老师你那会根本不像老师,太年轻了!我在寝室里从来都是直呼你的名字。”张老师回忆起当年,不由得摇头微笑,“史俊史俊,当年我们都说你是史上最俊。”大家看着史俊的脸,都偷着乐了起来。
“十年如一,珍惜有你!”国贸200101班的同学们穿着班长特别定制的两套班服,从南校区一路摆拍各种集体造型到北校区,重拾当年“扫荡”校园的路线,以这种方式向母校问好。
十年弹指一挥,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而最动人的,还是那份熟悉的情愫。
校友座谈,共谋发展
校园的各处都弥漫着感怀青春的浪漫气息,而在行政楼一楼,一场“校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座谈会的举行,却对校友与学校如何更好地共同发展、校友如何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院长吴健首先对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友代表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单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振奋人心的办学成绩。教育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提升?她希望最有发言权的校友们畅所欲言。
法学博士、著名跨界媒体人杨吉校友表示,学院发展主要靠双轮驱动——内教学、外校友,办学16年培养的3万多校友,将是学院今后20年、30年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资源。对于校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建立,他表示校友们要“自己多尽力,协同多出力”,学校培养人才,社会企业需要人才,校友可以为二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满足共同的需求。
现在社会步伐太快,浮躁之气太重,传媒集团BD卢俊杰校认为,最好能创造让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只有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中早一点寻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至于迷茫不前。对于人才培养,在亚马逊工作的管黎明校友提出三点建议:起点高、眼光高、责任心强。在宁波海关缉私局工作的祝晓峰校友也说道,“我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城院老师教学的用心。可能大学四年里学习的知识很多都会忘记,但学院老师那份言传身教的责任心却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并将一直影响我们的。”
这一场座谈会可谓别开生面,与会代表还积极表达了对于整合校友资源、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想法和观点。最后,吴健表示,此次座谈会是思想的碰撞,是“校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建立的起步。此次座谈会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里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让他们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在社会上能得到价值的体现,这需要学院以及老师在今后更多思考“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她希望校友们以后多抽空回家看看,以多种形式向学弟学妹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形成学校、校友、在校生多方受益的格局,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