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学之道,教师为本。为深入学习和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9月14日下午举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暨师德建设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做题为《大学精神与师德建设》的报告。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主持报告会。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和四百余名教职员工济济一堂,共同聆听了报告。
沈文华从大学与大学精神、浙江大学的“大学精神”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大学精神与师德建设的主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学因为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而经受住了漫长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历经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3次转移,西方大学理念的几次重大变化,衍生出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表明了大学的核心在于提升社会需要质量,达致人类理想的全面进步。而对应的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在于:高尚的人生理想;智慧的心灵和博爱的襟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法律精神和民主观念。沈文华强调,正是大学承载的使命与精神使得社会对教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只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才能涵养出良好的师德师风。
浙江大学求是精神历经百年,形成了深厚的积淀,也孕育出了如群星般璀璨的杰出校友。沈文华详细阐述了浙江大学的大学精神 。它在新时期得到了不断延伸与拓展,浙江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力争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的目标,激励全校为着共同目标而同心同德、努力奋斗。
当今社会,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敬业精神弱化,功利倾向严重;师表形象模糊;不关注学生思想等。社会上还出现了许多学术不端事件。对此,沈文华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渠道和方法:“教育的本质是爱,师德的本质也是爱;要特别着重加强教师个人的道德自觉,从而提升个人的境界。”沈文华强调了健全人文关怀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及加强师德教育机制,增强教师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道德是生活的必须部分,师德则是教育生涯的必须部分。师德永远是我们作为教师并且成为社会所尊敬教师的一个基本标志。”报告最后,沈文华引用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的话作为结语,发人深省。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的灵魂工程,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是软实力的体现;对老师而言则是个性品质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胡礼祥对沈文华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感谢并做总结讲话,他指出教师只有具备高深的学养和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影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与欢迎,学校也将他们视作办学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精神源于丰厚的文化积淀。城市学院虽然继承了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但作为一所年轻的高校,树立大学精神任重道远。对此,胡礼祥提出三个“更加”要求:第一,更加倡导关爱学生。教师只有得到学生尊重,学校才能得到社会青睐,才有发展的不竭潜力。同时,传道解惑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悟道、破惑的过程,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学校共同成长的过程。第二,更加专注教育教学改革。要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促进教师不断进步。第三,要更加大力度地推动协同创新。以更宽的视野,更深层次地融入社会,更多更扎实地与社会各界开展协同创新,从而形成城市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办学模式。
办学十余年,学院正步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胡礼祥号召各级单位要认真研究、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全院师生要以坚定的信心,扎实的行动,有勇气、有智慧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直面机遇与挑战,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