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又欣逢教师节、中秋节双节来临,一直默默耕耘的老师们终于可以放松心情,接受学生们最真挚的祝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了庆祝教师节,也借此机会更多地听取年轻教师的心声,于9月9日召开教师座谈会。党委书记胡礼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学院工会主席楼益松主持。
建好队伍 迎接艰巨挑战
今年是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上一个五年,学院在规模化建设上已经奠定了扎实基础,第二个五年就要明确方向加速发展,同时重点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专业、学科与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重点凝练核心团队,打造队伍、学科以及专业的特色。胡礼祥指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多为年轻人是学院的一大特点,他表示,“年轻教师发展成功与否,决定了学院能走多远。”
杭州市政府对学院办学经费的大力支持,使学院突破了办学资源紧缺的发展瓶颈。但学院当前,仍面临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教育国际化等重要挑战。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如何齐心协力,办好学校?胡礼祥表示,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第二,要特别凝练好中青年教师队伍。还要强化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特色。从而尽快打出品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解决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学院也付出了努力,从安居、关爱教师身体健康以及建设和谐美丽校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胡礼祥表示,“一切都是为了让老师在城市学院这条船上找到方向,找到伙伴,从而愉快地生活。”
组织人事部、教务部、科研部、总务部等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并耐心细致地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谈经论道 平衡教学与科研
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因难以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面临压力。对此,胡礼祥建议,执教之初要积极研究教学,思考教改,慢慢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其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科研,争取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他表示,年轻教师要通过多参与对外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自己,从而达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最有效的结合。
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上,工程学院的曾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经验。她课时较满,并没有太多时间专门从事科研,于是她不断摸索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三者完美融合的方法。她从二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动手能力,依靠五年级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几个重大横向课题。去年她还编撰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因为是班主任,她积极发动班上同学帮助搜集相关材料,在切实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时间,还出了科研成果,一举三得。
对于刚入校的年轻教师,在资深教师的带领下做课题、学经验,也是迈入科研之门的好途径。去年刚进校的创意分院老师王�表示,由于资历尚浅,很多课题无法申请。好在分院以及系里的资深教师申请到课题就会带领年轻老师们一起做,“虽然课题不是自己申请到的,但是在和前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东西。”
境外交流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国际化教育是学院办学着力打造的特色亮点之一。每年,学院都会为年轻教师提供大量出境交流、进修的机会,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提升平台,帮助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医学院的陈竞萌表示,相对于偏重应试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传统教学,浙大城市学院较为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吸引了自己。学院还为自己提供了出境交流的机会,境外高校案例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师生的充分互动以及双语教学等对自己的触动很大,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是国际化教育应该大力提倡的。她希望学院今后能为老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在教学法上的改革上给予老师更多的启发,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去,使得国际交流的受益面更广。
王�表示,在城院,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开放的氛围以及对国际化教育的重视。今年暑假,创意学院就组织了三个团赴境外交流。10月份,自己还要带学生去台湾进行交流,进行workshop的活动。非常感谢学院给予这样的机会帮助年轻教师拓展视野,并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但在发展中慢慢摸索。在学院成长中的一切都让老师们心存感激。座谈会中,“归属感”一词在老师的谈话中频频提到。计算学院的老师张高燕表示,在城市学院她经历成长,并在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准确定位,愉快工作” 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在心,为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她始终坚持“做自己适合做的事情”。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对老师辛勤耕耘的回报,更使老师增强了对学院的归属感。外语学院吴忠华老师表示,他在教师节收到的最大的礼物,就是一名曾经英语成绩落后学生发来的报喜短信,在四级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座谈会最后,胡礼祥表示,在城市学院和谐美丽的校园里,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祝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