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综合时讯

General News
民间影像节喜获丰收 凸显学院教改成效
发布时间:2011-09-13 信息来源:传媒学院

   

    9月10日,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校园文化”主题单元颁奖典礼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千余部国内大学生原创影像的作者集聚一堂,为教师节献上一场别致的视觉盛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学生创作的6部电视作品获奖,学院还荣获得大会组委会领发的组织奖。

    其中,《阳光兄弟》(作者:毛雪映 吴莎莎)获组委会奖,《杭电“小蛋糕”》(作者:余琳 张� 张思思)获一等奖,《大城市小人物》(作者:武悦 唐佳丽),《红与黑的博奕》(作者:徐颖 叶鑫 郭靖)获二等奖,《蓝天且留下》(作者:陈洋 邱梦倩等)获三等奖。另外,刘鹏等创作的《长湖的渴》获最佳导演奖。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校园文化”单元奖典礼由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组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陕西师大等共同主办。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单元共征集了全国130多所大学1100多部作品参评。在这些节目中,纪实类节目占70%以上,剧情片占20%左右,文艺类占4%、动漫类等占6%左右。参赛院校中既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学科的学校,也有大批非专业大学的学校,甚至还有港澳等地大学参加此次活动。经国际民间影像节组委会评选,共有近百部作品获奖。

    大会评委会副主席、中国电视纪录片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冷冶夫对获奖作品作了精彩点评。他说:此次“校园文化”主题单元参赛的作品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影像节目具有极大地创作参与热情,并为中国的民间影像事业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从题材看,学生创作者对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正体现了纪录片要有情怀、纪录片要有尊重、纪录片要有审美、纪录片要有对社会的担当的主旨,体现了我国民间影像的发展方向。同时冷冶夫表示,希望大学生在今后的节目创作中保持本色,“让物质财富永远匍匐在精神世界的脚下”。

    在点评中,冷冶夫还特别肯定了城市学院两部获奖作品。他说,《阳光兄弟》是城市学院学生的课程作业,里面全程纪录的是一名腿部残疾的大学生被另一名同时入学的大学生关心照料的故事,该片虽然没有“矛盾纠葛”,没有情节的“波澜起伏”,但是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人文关怀。评委们还注意到了,节目中学校方面的举动,比如安排残疾学生的母亲在学校做勤杂工等。整个片子都是由画面细节贯穿,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全片充满着阳光、友爱、坚韧和快乐的气氛。他对另一部作品《杭电“小蛋糕”》也给予特别肯定,并在现场播放了这部电视专题片,这是唯一一部在颁奖现场完整播放的节目,并安排学生创作者与观众见面。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副院长金月成携学生专程赴西安领奖,作为分管领导及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祝贺以外,谈得更多的是教学改革。他说,近三年来分院坚持以参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学科及专业的特点和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们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级学科竞赛中获得40多项大奖,参与学生达500余人。不仅如此,分院还在师生团队组建、竞赛项目选择、指导环节落实、实验室软硬件保证、考评体系建立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并且专门设立了一个学科竞赛创新实验室,配备专业教师,开设学科竞赛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金月成介绍,这次获奖的作品均是《电视专题片》课程期末大作业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业,经过多次修改精心制作而成的。《电视专题片》是目前正在建设的杭州市精品课程,这门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将课程期末作业与参赛相结合,通过从“课堂实验——校内实训——社会实战”的三步曲,完成从“作业——作品——精品”创作过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