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是人生的盛夏,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认清方向、明确目标,9月5日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吴健与大一新生进行了以“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长成才”为主题的面对面交流。她着重就大学历史、大学资源和大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她指出,在大学起步阶段,各位同学应该树立自信,明确角色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在大学中学习更多,收获更多。2011级新生夏榕在听完讲座后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吴院长今年也是大一新生的母亲,所以觉得她的讲座特别能够理解我们,也特别贴近我们,让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受益匪浅。”
认识大学 走进城院 享受优质资源
作为一名大学生,了解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而明确自己在大学四年中的方向与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从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到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再到浙江大学的发展,吴健一路娓娓道来。她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主要的功能和职责。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的人,是每个学生应有的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吴健引用了竺可桢老校长对于大学教育意义的阐述,她指出,大学的教育首先就要告诉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才是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她还介绍了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 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大学里培养学生的八大目标即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还必须要认识母校,热爱母校。吴健向新生们介绍了城院注重扬长教育、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及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吴健表示,办学十余年,学院坚持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已建成为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拥有强大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的现代化大学。
创业教育学院、创业人才孵化班、16个创新实践基地、237个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国际化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博学计划班”、“立交桥”等,吴健介绍了学生自我发展平台以及学院的办学亮点。吴健还特别提到继2010年三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后,2011年学院又有五位老师获得立项资助,这意味着城院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更上层楼。她说:“学院为你们创造了众多平台,不论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还是众多实践基地,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成就自我。”
学院历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超过93%,今年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98%,居全省高校前列。吴健向同学们介绍了学院各个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如校园学者杨吉、共和国外交官姚冰、“一米老大”黄如方等等,她希望新生能以优秀学长为榜样,树立信心、努力奋斗,依靠学院创造的平台,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认清自我 树立目标 立志成长成才
进入大学意味着第一次开始放下高考的重担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进入大学也意味着将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知识基础……
“进入大学你会创造很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第一次中成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学会独立判断是非美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大学里你也将经历许多最后一次,你也将利用这最后的机会为今后更广阔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吴健说。她希望新生在大学四年中注重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思维、理性判断的能力;表达、沟通、交往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和策划能力,用这些不断积累的能力来应对大学新生需要面对的发展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四大转型。
怎样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迈向成功之路?吴健表示,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做到自主学习、交叉学习、实践中学习。“大学不是游乐场,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客观评估自己。通过交叉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独特知识结构的人,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此外,她还指出在大学期间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要学好英语和数学,学英语培养自己对外交流能力,学数学培养自己逻辑推理能力,两者必不可少。讲座最后,吴健引用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对学子提出的两个问题,提醒和激励2011级新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